鼎藝團呈獻
《消逝中……:最後的聚集》
向新加坡瀕危傳統工藝致敬
鼎藝團廣受好評的《消逝中……》系列音樂會即將迎來最終章,再次帶領觀眾踏上一段動人心弦的文化之旅。透過華樂室內樂的深情演繹,喚醒那些正被時代湮沒的傳統技藝之聲,走入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
《消逝中……:最後的聚集》以沉浸式演出形式,致敬三項源自新加坡多元文化、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獅頭製作、藤編技藝與馬來傳統宋谷帽製作。這些代代相傳、蘊含深厚文化記憶的技藝,藉由現場演奏、敘事與視覺藝術的融合,在舞台上煥發新生。
音樂會由創意總監兼指揮黃德勵策劃統籌,特邀資深劇場導演蔡光明執導,並由文化研究顧問楊佩華博士參與策劃。三位本地作曲家——新加坡文化獎得主埃里克·沃森、青年作曲家陳宇婷與Alicia Joyce De Silva——為本演出量身打造全新作品,結合視頻導演謝沁嬑執導的視覺短片,為音樂注入更立體的情感厚度。
謝沁嬑為音樂會特別製作的紀錄短片將於現場首映,鏡頭細膩捕捉匠人的心路歷程,不僅呈現工藝過程的精妙細緻,也揭示其背後鮮為人知的人生故事與文化傳承的重量。
本場音樂會將介紹三位技藝精湛、備受敬仰的新加坡匠師——黃宏強(獅頭製作)、曾煥樞(藤編技藝)與Hjh Abdul Wahab Bin Abdullah(馬來宋谷帽製作)。他們不僅是傳統技藝的繼承者,更是文化記憶的守護者。在工藝瀕臨消失的當下,他們依舊堅守崗位,用雙手延續傳統的生命力。
匠人之手,默默延續著傳統的生命——致敬新加坡瀕臨消逝技藝的最後火炬手
透過精心編創的華樂室內樂與多媒體展示,觀眾將得以領略獅頭製作背後的象徵意涵、藤編工藝的細膩巧思,以及宋谷帽製作所承載的文化認同。這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匠人與文化傳承的深度連結——每一道線條與輪廓,皆映照出族群的記憶與匠人的初心。
「《消逝中……》系列是鼎藝團以悠揚旋律織就的一場對本土藝術與傳統技藝的深情致敬。」創意總監黃德勵表示:「從方言童謠、潮繡到大柱香製作,我們一路走來,不僅見證,也透過華樂記錄著這些漸行漸遠的文化痕跡。此次與匠人的交流,更為創作帶來深刻啟發——他們的堅持與創意追求,令人敬佩。《消逝中……:最後的聚集》既是文化的禮讚,也是一場深情的告別。我們希望通過華樂與文化的交融,激發觀眾延續這些珍貴工藝的熱情與認同。」
作為《消逝中……》系列的最終章,《消逝中……:最後的聚集》是一場獻給那些以雙手承載文化記憶的無名匠人的深情致敬。在迅速現代化的當下,這不僅是一場音樂會,更是一則提醒——呼喚我們正視文化保存的緊迫性,也彰顯音樂與敘事在傳承中的無可取代。
本製作為《消逝中……》系列音樂會的壓軸之作,亦是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華彩2025」文化盛會的重點節目之一。鼎藝團與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攜手合作,通過華樂室內樂推廣本地華族藝術與文化,專注挖掘、呈現並再詮釋新加坡華人社會中日漸式微的傳統技藝與文化記憶。
欲了解更多詳情,請瀏覽:
https://ce.singaporeccc.org.sg/
《消逝中……:最後的聚集》音樂會將於2025年6月6日(星期五)晚上7點30分,以及6月7日(星期六)下午3點,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表演廳,九樓舉行。門票售價為35新元(不含手續費),可通過SISTIC購票。SAFRA、HomeTeamNS及merewards會員可享20%優惠,優惠須受條款與細則約束。
現幫大家申請到了25%的特別優惠,識別下方二維碼購票,填入優惠碼CEDYMC25,即可享受優惠:
長按識別二維碼
演出者簡介
黃德勵
創意總監/指揮
黃德勵現任鼎藝團常任指揮、亞洲文化交響樂團與南洋集社音樂總監,是一位致力於華樂傳承與發展的優秀指揮家。2014年,他榮獲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藝術獎學金,並於2016年獲《海峽時報》「傑出學者專訪」報道。2019年,他受邀擔任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青年行動計劃」論壇小組成員。
他於中國音樂學院指揮系取得指揮碩士學位,師從楊又青教授,並受國際知名指揮家葉聰大師的指導。早期,他於2007年畢業於南洋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修嗩吶演奏),並接受新加坡文化獎得主鄭朝吉博士的指揮指導。
黃德勵多次受邀客席指揮,如中國四川天姿國樂團、蘇州交響樂團弦樂團等,並於2018年擔任新加坡全國華樂比賽評審。近年來,他頻繁代表新加坡參加國際藝術節,足跡遍及中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柬埔寨。
他曾兩次榮獲新加坡福建會館藝術獎學金(2004、2006),並積極推動華樂發展。他現為新加坡華樂總會執行委員、新加坡嗩吶與管子協會副會長及新加坡藝術學院華樂室內樂團總監。
蔡光明
導演
蔡光明是創意總監、製作人及策展人,活躍於新加坡藝術界逾三十年,其創作足跡遍及亞洲、南非及歐洲。他曾執導與製作多個劇場演出、音樂會、藝術節及國際大型項目,代表作品包括《Singapore Day》(雪梨、上海、舊金山)、《Spotlight Singapore》(開普敦、布拉迪斯拉發、布拉格、墨西哥城)、兒童慈善音樂會及 「Sing50」 大型音樂盛典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近年執導作品包括新加坡華樂團《破曉》(2022)、《Unforgotten, the Musical》音樂劇(2023)、《SEA of Stories》(2024)及《南洋樂集:愛》(2024)。
2023年,他受邀為蒂芙尼(新加坡及曼谷)主持工作坊,並擔任新加坡國土安防與軍警裝備展、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工作規劃研討會及《The Legacy of Giving》慈善晚宴的創意顧問。同年,他亦為北京《SIBOS》年會撰寫開幕腳本,並擔任《夢想天地》兒童慈善音樂會的創意總監。
今年,他正參與多個重要項目,包括新加坡衛生部《Heart of Healthcare》、國防科技局25周年慶典、新加坡科技博覽會《新加坡人工智慧峰會》、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研討會,以及將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全球金融盛會《SIBOS》年會。同時,他也積極投入音樂領域的創作與策劃:鼎藝團《消逝中……》系列音樂會最終章《最後的聚集》、Singhanagara樂團及合唱團作品《The Last Blue Forest》、以及新加坡建國60周年慶典《Sing60》項目中擔任創意總監。
目前,他任教於楊秀桃音樂學院,並擔任國家藝術理事會專家委員。作為自由藝術工作者的積極倡導者,他曾多次主講公開講座及導師計劃,並受國家藝術理事會委託製作網絡系列節目《Unboxing the Arts》。
2010年獲頒首屆肯特崗宿舍傑出校友獎,2019年因其在法律意識推廣的貢獻,受新加坡律師公會無償服務中心的認可。同年憑話劇《Leda and the Rage》中精湛演出榮獲最佳製作獎,與2019年海峽時報 「生活!戲劇獎」 最佳男配角。
楊佩華博士
研究顧問
楊佩華博士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的視覺傳達設計教授,在應用設計領域享有盛譽。她的研究重點聚焦於社會、文化遺產和教育方面的挑戰,致力於通過設計實踐回應現實問題。楊博士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充滿熱情,長期與傳統工匠和本地社區合作,研究百年歷史建築,並探索融合傳統與當代的創新設計方案。
她的文化相關作品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曾在多個著名場館展出,包括巴塞爾設計學院、柏林傳播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台北設計館、倫敦設計節和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迄今為止,她的設計作品已獲得80多項國際大獎,包括德國紅點獎(傳播設計類)、美國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Core77設計獎、AIGA五十本好書獎以及德國iF傳播設計獎。她目前在世界設計排名中位列新加坡十大設計師第十名,並在視覺傳達設計類別中排名第一。
作為一位成就斐然的作者,楊博士出版了八本屢獲殊榮的著作,包括、《淡忘中的新加坡傳統華族木偶戲》、《新加坡逐漸消失的傳統工藝和行業收藏》、《消失的工藝》和《建築裝飾: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符號協商》。
除了學術和設計工作外,楊博士還擔任大學和更廣泛社區內的多個領導職務。她目前擔任南洋理工大學副協理教務長(戰略)、南洋藝術學院董事會董事和南洋藝術學院學術質量保證委員會主席。同時,她也是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會長,以及美國「應用人因與人體工學」國際會議系列的科學委員會成員。
謝沁嬑
視頻導演
謝沁嬑是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影像創作者與視覺敘事者,2023年畢業於南洋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電影系。畢業後,她活躍於本地影視行業,專注於美術指導工作。
她的創作涵蓋場景設計、道具製作與視覺世界觀建構,涉足短片、商業廣告與時尚影像等領域。憑藉敏銳的美學觸覺與親力親為的工作方式,她擅長營造沉浸式敘事空間,在精確與玩味之間取得巧妙平衡。
除影視美術外,謝沁嬑亦與新加坡音樂圈保持緊密聯繫。作為一名音樂愛好者,她熱衷於在音樂影像中探索聲音、畫面與情感之間的共振關係。她曾為多位本地音樂人執導MV,最新作品為我鳥樂團的《都說不再玩火》。
無論構建實體空間或雕琢視覺想像,謝沁嬑始終以專注的創作意志、不竭的好奇心與內斂的藝術火花,投入每一個作品。
關於鼎藝團
成立於2007年的鼎藝團,是新加坡最傑出的華樂室內樂團之一,宗旨在通過演奏華樂傳統音 樂與跨流派現代作品,弘揚與推廣新加坡華樂室內樂。成立翌年,樂團成功首演多部由海內外 作曲家創作的優秀華樂室內樂作品。預知更多詳情,請瀏覽鼎藝團網頁 www.dingyimus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