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欽亮表示,即便收入以較弱的貨幣計算,大馬人在房屋和交通方面的開銷相對較低,並且可能保留多達40%的薪資作為可支配收入。(檔案照)
(新加坡訊)新加坡人常以貨幣強勢為傲,認為這象徵著優越的生活水平,尤其相比鄰國的大馬,但貨幣強是否就等同於生活更好?
新加坡前總統候選人陳欽亮在臉書發文指出,許多新加坡人習慣將自己的3000新元薪資,與大馬人賺取的3000令吉相比,認為自己明顯處於更有利的位置,尤其在新幣匯率是令吉3倍以上的情況下。
陳欽亮還指出,雖然這種對比乍看之下似乎很合理,但真正衡量一個人財務狀況的標準,並不在於帳面上的數字,而是在扣除基本開銷後,還能剩下多少可支配收入。
他也補充,在新加坡,高昂的房屋和私家車開銷吞噬了大部分國人的收入。
「在繳付這些基本費用後,許多人僅剩下約20%的薪資,也就是大約600新元,用於日常餐飲和開銷。」
大馬人生活上擁更多空間餘裕 陳欽亮也表示,即便收入以較弱的貨幣計算,大馬人在房屋和交通方面的開銷相對較低,並且可能保留多達40%的薪資作為可支配收入。
「這種差異讓大馬人即使表面上的薪資較低,生活上反而擁有更多的空間與餘裕。」
為了說明這種差異的影響,陳欽亮還以食物價格為例指出,一份在大馬售價約12令吉的餐點,在新加坡並不會等值換算為約3.50新元,反而可能接近8新元。
「在扣除可支配收入較低的情況下,新加坡人很可能也會在應付日常飲食開銷方面感到吃力,就如同大馬人面對物價上漲的壓力一樣。」
不過,陳欽亮也坦言,這只是他對有關課題的個人看法,並補充說:「我也可能是錯的。」
陳欽亮還以食物價格為例指出,一份在大馬售價約12令吉的餐點,在新加坡並不會等值換算為約3.50新元,反而可能接近8新元。(取自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