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官方數字,新加坡的國土面積截至2024年12月尾達到735.7平方公里,但在新加坡成為獨立主權國家的1965年,國土面積卻只有581.5平方公里。
新加坡獨立後的60年來,通過填海造地,增加了大約150平方公里的國土。
各項填海工程當中,新加坡人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東海岸的填海工程了,而且,在東海岸的基礎上,未來還會展開更多填海工程。
但填海造地的工作並不是獨立後才開始,在1822年的駁船碼頭工程之後的37年,新加坡便迎來一系列填海工程。
獨立前的填海工程讓美芝路不再「準確」在1859年至1864年,第二個填海工程展開了,那就是哥烈碼頭(Collyer Quay)。
為了拓展商業區,1879年至1897年,直落亞逸填海計劃啟動,哥烈碼頭也隨之進一步擴建,填平直落亞逸彎,鋪設絲絲街與羅敏申路,改變了直落亞逸的海岸線,將其向海延伸了42英畝(0.17平方公里)。
1900年至1950年間,直落亞逸一帶第三次填海,擴大港區到珊頓道外的萊佛士碼頭。
1932年,政府在美芝路地區展開填海工程,填平47英畝(約0.19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設了濱海廣場(今濱海公園)。1939年,又增填6英畝(約0.024平方公里)以擴展濱海大道,連接安德森橋至加冷地區。
東海岸項目
東海岸填海工程於1966年正式啟動,並持續超過20年,分七個階段進行。
第一和第二階段的工程從勿洛延伸至丹戎禺(Tanjong Rhu)盡頭,於1966年至1971年間完成,共填出約458公頃土地,並打造了一段長達9公里的沙灘。
第三和第四階段則於1971年同步展開,分別在新填出的東海岸地段兩端進行。至1975年工程完成時,第三階段在丹戎禺和伊麗沙白女皇道(Queen Elizabeth Walk)前方的海岸線填出67公頃土地,而第四階段則從勿洛延伸至大丹那美拉(Tanah Merah Besar),增加了486公頃土地。
第五階段是對直落亞逸盆地(Telok Ayer Basin)的填海工程。從1974年開始,該階段填出34公頃土地,進一步擴展了原已填出的海岸線,並擴大了盆地範圍。
1977年,第五階段填海工程完成後,形成了一個新區域,即濱海中心,並建成了一個大型潟湖。
隨後在1979年展開了第六與第七階段工程,進一步擴展了丹戎禺與直落亞逸盆地的新填岸線,分別建成濱海東與濱海南。這三塊區域合併後,形成了一個660公頃的填海地帶,最初稱為濱海城,後來即為如今的濱海灣。
填海的面積超過1500公頃,相當於2100個足球場。馬林百列組屋區和東海岸公園所在之處,便是當年填海所造的土地。
在東海岸填土工程計劃下完成的建築工程,包括馬林百列住宅區、海皇閣公務員豪華公寓區、礁湖園中等入息公寓、東海岸公園和東海岸公園大道等等。
東海岸公園大道不僅銜接樟宜機場及市中心,也緩和了東海岸涌往市區交通擁擠的現象。
這項填海工程在2017年前展開,耗時3400萬個小時,有超過450家公司參與。目前填海工程還在進行中。
東部的樟宜灣海域將展開填海工程,填海面積約900公頃,是超過10座新加坡植物園的大小。填海地段在丹那美拉海岸路毗鄰,靠近樟宜機場、樟宜海軍基地和樟宜展覽中心。
填海計劃或分四個階段進行,首階段工程包括建造預製場地及填沙。整個工程總計或耗時20年。工程初期興建預製場地時,須清除約7.2公頃的沿海植被、灌木叢林和綠地。這部分工程結束後,把所有建築和器材等都移走,地面鋪上草皮,假以時日將恢復原來的青蔥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在2013年發表的土地資源規劃書中指出,為滿足未來人口可能增加的需求,政府將填海造地擴大國土面積,使總面積擴大到766平方公里。
不知道766平方公里的新加坡版圖還會不會跟何晶所說的那樣,讓人聯想到綠巨人,還是哪一位超級英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