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作為亞洲兩大金融中心,長期被視為華人世界財富配置的「雙城記」。
一個背靠中國內地,是連接全球資本與東方機遇的橋樑;另一個則以中立姿態立足東南亞,成為跨國企業與高凈值人群的「避風港」。
面對兩地截然不同的定位與優勢,投資者如何選擇?
一、中國香港VS新加坡的核心差異
1、香港的核心價值:背靠內地,連結全球
中國香港,始終扮演著中國與全球資本市場的「超級聯絡人」角色。其金融市場深度綁定內地經濟:港股75%的上市公司來自內地,離岸人民幣存款占全球70%,深港通、債券通等機制為跨境資金流動提供便利.
適合人群與策略:
企業主:需對接內地資源,如赴港上市、搭建跨境資金池;
家庭:子女留學英美需配置美元資產,同時希望保留與中國市場的緊密聯繫;
投資者:押注中國復甦紅利,例如港股低估值標的(如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大灣區地產基金等.
中國香港的稅務優勢同樣顯著:
利得稅率為8.25%~16.5%,無資本利得稅、增值稅或遺產稅,且與內地等45個地區簽訂雙重徵稅協定。
對依賴內地業務的企業主而言,香港的「屬地徵稅」原則(僅對本地收入徵稅)進一步降低稅務負擔。
圖/來源於pexels網
2、新加坡的核心價值:無關立場,只談利益
新加坡憑藉中立與法治穩定性,成為地緣博弈下的「安全港」。其不僅是東南亞最大跨國企業總部聚集地,更是數字資產合規化的先鋒:全球60%的加密貨幣基金選擇在此註冊。
適合人群與策略:
企業家:業務輻射東南亞,需藉助新加坡的貿易網絡與區域總部政策;
新貴階層:持有比特幣、NFT等另類資產,需合規託管與稅務優化;
中高凈值家庭:追求「0遺產稅+多護照」的離岸身份配置,新加坡家族辦公室計劃提供稅收豁免等優惠。
新加坡的稅率雖略高於香港(企業所得稅17%),但通過初創企業免稅計劃,前三年應稅收入首20萬新幣可享受綜合稅率4.25%~8.5%的優惠。此外,新加坡與90多個國家簽署稅收協定,為跨國架構提供靈活性。
總的來說:香港的核心邏輯是「從中國賺世界的錢」,而新加坡則幫助「用世界規則守住錢」。
圖/來源於pexels網
3、兩地投資者畫像和配置策略
兼顧中國與全球機會:香港70%(進攻性資產)+ 新加坡30%(避險資產);
已移民或主營海外業務:新加坡70%(主體架構)+香港30%(內地接口);
資產超3億:雙城設團隊,中國香港攻(股權投資),新加坡守(信託與合規)。
二、中國香港VS新加坡的3大誤區
誤區1:中國香港會被新加坡取代?
儘管新加坡近年GDP超越香港(2024年新加坡5200億美元,中國香港4074億美元),但中國香港在金融市場深度上仍具碾壓性優勢:
股市日均成交額(約150億美元)是新加坡的15倍,離岸人民幣外匯交易連續十年全球第一。
對策:短期交易與流動性需求優先選香港,長期資產囤積(如家族信託)可側重新加坡。
圖/來源於pexels網
誤區2:新加坡家族辦公室零稅收?
自2024年起,OECD全球最低稅率(15%)生效,新加坡家族辦公室需滿足本地投資、僱傭等條件方可享受免稅。例如,至少30%資產需配置於新加坡政府債券或淡馬錫系基金37。
對策:合規架構需提前規劃,避免因稅務稽查導致成本激增。
圖/來源於pexels網
誤區3:兩地只能二選一?
頂尖富豪普遍採用「雙城配置」策略:用香港投資中概股(如騰訊、美團),用新加坡布局東南亞資源(如印尼鎳礦、越南消費基金)。
對策:資產5000萬以下可側重一地,超1億需雙城聯動;利用香港的「有限合夥基金(LPF)」與新加坡的「可變動資本公司(VCC)」架構,平衡靈活性與合規性。
三、未來五年,聰明的人這樣投資
未來五年,中國香港與新加坡的競爭將圍繞「地緣價值重構」與「新興資產賽道」展開。兩地政策創新與市場動態,將深刻影響全球資本的流動路徑。
1、中國香港:深港融合紅利與中概股價值修復
香港的核心機遇仍在於與中國內地的深度聯動。隨著大灣區跨境理財通額度擴容至3000億元人民幣,以及前海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試點深化,香港將成為內地資本「走出去」的核心通道。
例如,前海QFLP允許境內人民幣通過香港投資海外股權,預計2025年此類基金規模將突破5000億港元。
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潮將持續,阿里巴巴、京東等企業市盈率不足15倍,顯著低於美股同類標的。2024年,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中,超60%的企業已啟動回購計劃,市場估值修復動能強勁。
此外,中國香港正加速建設「國際綠色金融中心」,計劃發行1500億港元綠色債券,吸引ESG(環境、社會、治理)資金流入。
圖/來源於pexels網
2、新加坡:東南亞人口紅利與數字資產合規化
新加坡的戰略重心轉向東南亞新興市場。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的消費與基建需求激增,越南消費基金年均回報率超12%,菲律賓基建REITs(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因港口和電網升級項目備受追捧。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新加坡政府基金淡馬錫已牽頭成立「東南亞增長聯盟」,計劃未來五年注資50億美元支持區域初創企業。
數字資產領域,新加坡持牌加密貨幣交易所數量占全球20%,2024年比特幣ETF管理規模突破500億美元。其《支付服務法案》將穩定幣納入監管框架,預計2026年數字資產管理規模將達1萬億美元。
相比之下,香港雖推出虛擬資產發牌制度,但監管更側重風險控制,短期內可能落後於新加坡的激進布局。
圖/來源於pexels網
3、家族辦公室:從稅務競爭到服務生態升級
家族辦公室成為兩地爭奪的核心戰場。香港通過LPF(有限合夥基金)架構三年內註冊量超740隻,反超新加坡的680隻,主要得益於附帶權益(Carried Interest)免稅政策及遷冊便利。
而新加坡憑藉13O/13U稅收豁免計劃,吸引海底撈創始人張勇等富豪設立家辦,但其2024年新規要求30%資產配置本地債券或淡馬錫系基金,門檻顯著提高。
未來趨勢顯示,頂尖家辦將採用「雙城架構」:中國香港側重股權投資(如中概股、大灣區地產),新加坡負責離岸信託與另類資產(如加密貨幣、東南亞基建)。
4、監管與風險:合規成本與地緣博弈
兩地均面臨OECD全球最低稅15%的衝擊。香港通過「專利盒」制度(智慧財產權收入稅率5%)對沖稅負壓力,而新加坡則強化經濟實質要求,家辦需僱傭至少2名本地全職員工並產生200萬港元年度開支。
地緣風險方面,中國香港依託內地市場穩定性(如人民幣國際化支持),而新加坡以中立身份承接中美博弈外溢資金。2024年,流入香港的內地資金達5550億美元,新加坡則吸納4000億美元,顯示「中國關聯」與「全球避險」的雙重需求。
5、科技賦能與人才爭奪
昇世集團等機構加速布局AI驅動的財富管理平台,通過算法優化資產配置效率。香港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吸引內地與海外金融專才;新加坡則通過EP(就業准證)快速審批,爭奪東南亞科技人才。
預計2025年,兩地財富管理人才缺口將達3萬人,復合型人才(如區塊鏈+金融)薪酬溢價超40%。
圖/來源於pexels網
未來五年,中國香港與新加坡的競爭將從單一稅務優惠轉向「政策生態+賽道卡位」的綜合較量。
投資者需動態平衡兩地配置,中國香港是押注中國復甦與科技創新的「矛」,新加坡則是對衝風險與布局新興市場的「盾」。
對投資者而言,二者並非單選題,而是資源配置的多樣化選擇。中國香港是打開中國機遇的鑰匙,新加坡則是分散風險的安全閥。唯有動態平衡兩地布局,方能在地緣變局中穩握財富舵盤。
註:參考資料來源於中國香港HKIRD,HKMA,新加坡MAS,IRAS,綜合公開新聞報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