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佳節,《8視界新聞網》走上街頭,邀請公眾細數關於母親的點滴回憶。其中,有人分享母親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有人回憶起那些日復一日、不動聲色的溫柔舉動 —— 平凡,卻動人。
在民眾王女士的記憶中,童年時母親常用小名喊她吃飯。在她看來,這簡單的一句呼喚,蘊含著母親深深的關愛與對她健康的關心。如今34歲的她也已為人母,同樣希望女兒能吃得好、身體健康,無憂無慮地快樂成長。
24歲的謝昕哲分享道,小時候媽媽經常叫他去幫忙做家務,如洗碗等,但他理解,媽媽這麼做的出發點應該是因為她太累了,而且,也因工作忙,媽媽經常不在家。如今,角色仿佛對調了。母親退休後常年待在家,而他因學業繁忙,總是早出晚歸,回到家也只想趕緊休息,很少有時間陪她。
35歲的佩燕說,印象中母親的口頭禪就是「快點」。「沖涼快點、吃飯快點。 」小時候她曾覺得母親嘮叨,但她坦言,如今自己也常這樣催促七歲的兒子。而有趣的是,兒子似乎也理解並習慣了母親和外婆這一代傳下來的「急性子」。
32歲的呂紀少東分享道:「因為我媽媽從小就管我比較多,所以她經常就會說『你不要做這個,你不要做那個,我來做』『這樣不對』 」。談起母親的關懷,呂紀少東滿懷感激。如今他已成家,與太太育有兩個兒子。說到自己的教養方式,他表示與母親截然不同——相比母親的嚴謹,他更傾向於讓孩子自由探索,嘗試各種新鮮事物。
母親辛勤付出 孩子銘記於心76歲姚女士的母親已經去世。她對母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母親親手做的各種「粿」,可惜的是,她小時候只從旁幫媽媽,沒有學到她的手藝,現在想吃也吃不到那熟悉的味道。
53歲的楊忠慶說,母親獨自一人撫養他們四個兄弟姐妹長大。那時她身兼數職、辛勤工作,只為供孩子們上學,雖然辛苦,卻從不對他們發脾氣,始終善良溫和。後來母親70多歲時中風並傷了腳,無法再工作,如今80多歲了,兄弟姐妹們便請了專人照顧她,盡力讓她安享晚年。
楊忠慶說,現在他每個周末都會去探望母親。這個母親節,他計劃帶她出去吃頓好的。
愛就在日常小舉動里問及為母親做過什麼印象深刻的事時,王女士說:「我媽媽是那種比較傳統、思想保守的上一代人。有一次是她生日,我鼓起勇氣抱了她一下。平時我們家不太善於表達愛意,感情都比較含蓄。但那次她很感動,我自己也特別感觸。」
佩燕說,無論再忙,她每周都會儘量抽空回娘家吃頓飯,平日裡也堅持每天和母親通話保持聯繫。「其實我是那種每天都會打電話給媽媽的人,就是在上班路上,問她『你在做什麼』『吃什麼』『幹嘛』。這些已經成了習慣,但我覺得,這樣的聯繫讓我們母女之間的感情一直很好。」
這個母親節,她計劃和哥哥一起回家陪母親過節,也會和孩子們一起度過這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