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美光大量生產大型水缸,成為當時幾乎每家每戶的必備之物。蔡樹金老師回憶道,那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水缸用於日常儲水。時過境遷,到了七十年代,新加坡為打造花園城市,三美光轉而燒制花盆。
三美光創辦人的小兒子蔡樹金在十五六歲時,一天竟能手工製作高達100個花盆,最高紀錄更是達到了800個直徑僅七八公分的小花盆,其技藝之嫻熟可見一斑,不過他謙虛表示手藝最好的非大哥莫屬。
除了廣為人知的水缸和花盆,三美光陶藝也曾為本地的醬油廠製作釀造醬油的巨缸,甚至還製作過骨灰瓮。蔡樹金老師特別提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新加坡曾經歷一段經常「制水」的時期,因此家家戶戶都會備置一個大型陶制水缸來儲存用水。而由於陶制蓋子過於沉重,這些水缸通常都配以木製蓋。
蔡老師還回憶起父親早年建造龍窯的艱辛歷程。為了找到最佳的坡度和仰角,蔡應紹先生花費了長達三四年的時間反覆嘗試,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敬佩。如今,雖然那座承載著歷史的龍窯經已被迫拆除,但三美光並未停下腳步,而是積極轉型,從大量生產轉為訂製生產並開辦陶藝課程,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學習這門傳統手藝。
這個系列的《958印象古早》,蔡樹金老師分享家族的創業故事和窯廠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