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是魯迅名句中的名句,很多人口頭上說的「路是人走出來的」,便是從這句簡化而來,出自小說《故鄉》。
這篇名篇收入魯迅小說集《吶喊》,不少老一代華校生想必還有印象。
今天一早看《聯合早報》,讀了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跟已宣布卸任的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的專訪,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魯迅的這篇小說,「路是人走出來的」這句話是魯迅的智慧提煉,成了不少人的人生座右銘。
擁有《魯迅全集》的王瑞傑19歲時讀魯迅,這一點令我感到意外,也應該說是驚喜。
我趕緊溫習了一下魯迅這篇短篇,多年前第一次讀後的滄桑感和對故人故土的變化所產生的唏噓與無奈,現在讀來仍是那股味道,卻增添了幾許現實感。投射到政治上,「路是人走出來的」這句話更顯真切,更加覺得魯迅在整整一百年前(1921年)的文學創作真是歷久彌新。
「因此,我覺得我們的選民考慮問題非常周到,非常明智。」
在上屆大選時東海岸集選區告急,面臨工人黨強攻,王瑞傑在提名日的最後時刻,從原屬的淡濱尼集選區被調到東海岸集選區,結果以53.39%得票率成功守土。但那一次的勝利可謂驚險萬分。
這一屆大選,王瑞傑會不會在原地守土成了選前最大懸念之一,結果卻是他跟國務資政張志賢一樣臨陣宣布退休,這顯然是在行動黨的戰略布局中,給反對黨一個反應不及。
艱難復原後,醫生確定他的健康沒有問題,再中風的風險與其他人無異,因此,2018年他接受同僚推選,準備再竭盡所能,領導第四代政治領導層。原本可以健康理由更早退休的他卻留下來,相信是他一生中最困難的抉擇。
他在專訪中一再強調新加坡要做長遠規劃。他說,政治不同於當公務員或私人企業的總裁。他強調政府繼續為新加坡的長遠未來制定政策的重要性,例如準備如何應對老齡化、應對貿易戰與科技戰,以及應對在科學與技術轉變中,新加坡要如何重塑經濟。
退休不是退隱,看來退休生活對王瑞傑而言,不會只是一種「行山遠足」的享受,他對國家未來的關心,仍將是一如既往。
改變了生活步伐,有更多時間去讀三國、讀紅樓,讀魯迅,他沒有改變的是一顆赤子之心。
新加坡的成功,一直是國際上的一項奇蹟,也是不少國家學習的模範,但是,新加坡成功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每一次世界性的危機是對新加坡模式的一次考驗。過去,危機發生時,總有人說,「新加坡完蛋了」,但是新加坡最後以自己應變的智慧和毅力挺了過來。
2015年,建國總理李光耀逝世,國際上都在看,新加坡是否因此而「人亡政息」。
新加坡的成功模式在於廣納、善用人才,如此而已。
地球上本無「新加坡模式」,新加坡的成功之路是新加坡人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