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執掌新加坡國防部14年、歷經四屆內閣更迭後,66歲的黃永宏博士正式交棒。這位新加坡建國以來任期最長的國防部長,在離職前接受本地媒體獨家專訪,以"實戰派"視角解密大國博弈中的小國生存之道,更首度披露任內推動武裝部隊轉型的"關鍵棋局"。
大國博弈中的「新加坡角色」:
不調解,但提供價值
在回應「如何平衡中美關係」時,黃永宏直言:「小國沒有『平衡』大國的能力,但可以提供經得起考驗的獨立觀點。」他強調,新加坡並非「調解者」,而是憑藉多元文化背景、高效外交團隊和密集信息網絡,成為大國信任的「第三方輸入源」。
實用主義的外交定位
黃永宏指出,大國按自身利益行事,小國無法左右他們的決策。但他也強調,大國在相互博弈的過程中,也在尋找第三方或獨立的輸入。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背景——既容納東方又包容西方,加上一流的外交團隊和信息流通體系,使其能夠提供經得起時間和經驗考驗的提煉觀點。這種觀點對於大國來說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直言不諱的對話者
黃永宏分享了新加坡在與中美對話中的具體立場:
對美國:提醒「僅有軍事存在而無經濟領導力是脆弱的」。新加坡強調,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必須與經濟合作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穩定地區的作用。
對中國:呼籲避免「自信膨脹侵入他國空間」。黃永宏指出,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其自信可能會引發其他國家的擔憂。因此,中國需要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克制,避免侵犯其他國家的利益。
對雙方:警告「亞洲若陷入對抗將失去一代人」。他強調,對抗對亞洲地區的發展極為不利,新加坡一直致力於避免接近對抗的邊界。
關鍵金句:
「大國按自身利益行事,但他們會評估誰的話值得傾聽——新加坡的價值在於提供『被驗證過的真知』。」
國防轉型:
從「混合戰爭」到「全民防禦」
黃永宏回顧任內關鍵決策,突出兩大戰略轉向:
應對混合戰爭
10年前,黃永宏在國會引入「格拉西莫夫學說」,推動反恐、數字情報和特種部隊改革。這一戰略轉向促使新加坡武裝部隊(SAF)建立多域聯合作戰能力,提升應對複雜威脅的能力。
反恐結構升級:建立更高效的反恐指揮體系,提升響應時間。
數字情報服務:引入先進的數字情報技術,增強情報收集和分析能力。
特種部隊改革:重新設計特種部隊的訓練和裝備,提升其在複雜環境下的作戰能力。
重構「全面防衛」
黃永宏打破「以軍事為中心」的傳統,將「全面防衛」拓展到民生領域。近年來,新加坡聯合多部門開展跨領域應急演習,模擬斷水、網絡攻擊、食品短缺等危機場景,提升社會韌性。
民生危機演練:通過模擬各種危機場景,讓民眾參與其中,提升社會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跨部門合作:聯合多個政府部門,建立協同作戰機制,確保在危機時刻能夠迅速響應。
數據佐證:
SAF事故率降至歷史低位:通過引入先進的安全管理體系和AI技術,SAF的事故率大幅下降。
AI技術被納入安全風險預測系統:利用AI技術模擬危險點,優化裝備維護流程,提升整體安全水平。
2024年「全民防衛」演習參與人數較2015年增長3倍:通過廣泛的民眾參與,提升社會整體的防禦能力。
危機時刻:
從「人力部長」到「防長」的安全哲學
2011年上任初期,黃永宏面臨連串軍事事故挑戰。他借鑑任人力部長時處理尼科爾高速公路坍塌等事件的經驗,將「設計風險」理念植入國防體系。
系統性改革
引入歐洲高安全標準:借鑑歐洲國家的先進安全標準,建立系統性的安全管理體系。
建立指揮官安全問責制:將安全責任落實到每一位指揮官,確保安全措施的嚴格執行。
通過AI模擬危險點:利用AI技術模擬危險點,優化裝備維護流程,提升整體安全水平。
黃永宏強調:「任何生命損失都是某人的兒子、兄弟——安全目標必須是『零』。」
他將安全與指揮官的責任同等重要,任何安全失誤都將被視為對指揮官的不利標記。通過系統性的改革和人文關懷,新加坡武裝部隊的安全記錄在過去十年中表現優異,但黃永宏仍強調,安全是一個持續的挑戰,必須時刻保持警惕。
給下一代領導人的忠告:
政治不是「求感謝」的舞台
黃永宏在訪談中分享了他對下一代領導人的建議,強調政治不是「求感謝」的舞台。
「若為獲得感激從政,註定失望;但新加坡仍是少數能『堅持理想且做好事』的政治舞台。」黃永宏認為,進入政界不應是為了獲得他人的感激,而應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核心建議:
對國家方向有堅定信念:相信新加坡應該走的方向,並且認為這對新加坡有利。
在複雜利益中保持個人誠信:在複雜的利益關係中,保持個人的誠信和原則。
將危機經驗轉化為系統性解決方案:將個人在危機中積累的經驗轉化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提升國家的整體應對能力。
黃永宏的24年從政生涯,詮釋了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清醒定位與國防建設的「超前思維」。正如他所言:「新加坡像地鐵站里的商店——全球貿易的火車一旦改道,我們必須有『湊合』的智慧。」這份智慧,或許正是他留給繼任者的最珍貴遺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