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第三通道的313座組屋,樓下設置永久性的圓桌和椅子,桌面有幾罐鋁製啤酒罐,地上留下三包黃色液體,儼然成了「顯眼(尿)包」。
一名老年華族男士正好經過該處,也看了看 「顯眼包」。他的眼神似乎在跟我說:我知道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可能真是那回事,噢!噁心,趕緊逃吧,然後眉頭一皺,我們各自撤離。
我還看到牆上張貼行為準則的告示,這裡可能是慣犯特別猖獗的地方,當下我有衝動打電話給市鎮理事會但最終作罷。其實真是隨地小便,論嚴重程度,報警也不為過。
慚愧的是我什麼也沒做,僅拍下照片,回來消化我的不悅和寫文章,思考為什麼是這樣的心態。
缺乏歸屬感成犯罪樂園?其實老年男士和我的反應也是大部分人的反應,然而,並非大多數人都這樣反應就表示它就是對的。
在大部分人心裡,組屋的四面牆內才是我們私人的,一走出大門就是「政府的「,眼不見為凈,缺乏歸屬感或感覺該有的所有權(ownership)。
而這樣的心態其實一直在深化,會不會這樣的心態導致空間被某些人私有化,順應大部分人的漠視,堂而皇之進行非法活動?
近年組屋區作為公共領域發生越來越多聞所未聞的事,包括猥褻行為。
今年2月,一名衣著性感的越南籍女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文禮組屋底層的走廊直播猥褻行為,她的丈夫還在旁邊把風,結果夫妻倆雙雙被判坐牢三個星期。原來他們是在組屋底層進行直播,如果不是曝露狂就是直播帶貨賺錢。
近日義順果然不負期待,社區貓「King Kong」被發現遭人殘忍虐待,不僅被挖出眼睛,身體還被剖開。殘忍程度令人咋舌,到底貓當何罪,遭遇這樣的下場?事件引起很大迴響,居民不但為貓設靈,也引起該區議員,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發帖怒斥:
「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種事?」
https://www.facebook.com/k.shanmugam.page/posts/pfbid0Mf45DxcSVtgy2ubbKxMgkExcPDRTBbpmUXUZNgcUneauXcz4pSS78R6fuT53WnB8l
正當義順再度背負惡名之際,遠在新加坡東北區的榜鵝深受「鼓動」,扭曲的虐殺貓樂趣原來已我們身邊蔓延。這還真不只是義順的事了。
深受居民喜愛的社區貓「謝爾汗」被發現在蘇芒徑第326B座組屋附近身受重傷,過後傷重不治,小貓據稱是遭勒頸或鈍器擊傷。這是本地一個星期內發生的第二起虐貓致死事件。結果,報道指出是國家公園局著手進行調查。
事實上,新加坡防止虐待動物協會透露虐待事件逐年增加,2024年一共有961 起,受害動物多達2190隻,也是 12 年來個案最多的一年。這些數據包括動物生活條件惡劣、被忽視或跌倒受傷的案件。
組屋門內門外的平行世界組屋底層的英文是Void Deck,直譯是閒置空間之意,然而Void也有空白、空虛之意,顯然後者更貼合新加坡組屋區的底層。
組屋樓下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似乎跟我們沒有太大的關係。
難道這不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由上而下的強大管理制度,有市鎮理事會包辦一切的維修和護養工作?
難道我們不是因此可以對家門外發生的一切置之不理,理所當然的冷待?
如果組屋底層空間空虛冷漠,組屋走廊內外也大概不遑多讓,人與人交集少了,也彼此封鎖各自的門栓和心房。或者這樣兩個平行的世界,互為表里,相互影響,是最後上演無數孤獨死劇目的場景?
從Void Deck(空虛空間)到活化公共空間與其讓空間閒置,或者建屋發展局或市鎮理事會能更有創意、更人性化的看待組屋區的管理。目前組屋區周圍已設置綠色空間,讓居民各自耕種植物,周末設置市集等活動,這已經是很好的狀態,然而我們或許有更多的可能性。
或者我們可以集思廣益,公共空間還可不可能進一步善加利用?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當然這都是天馬行空的建議,但這不是不能實現的藍圖。如果底層是空間,其實組屋頂層也是尚未開發的空間,居高望遠還可收穫美景呢。
日前去朋友新買的公寓,我倆在電梯忙搬動東西進出,站在門外的外籍年輕居民卻絲毫沒有反應,連幫按電梯也不願意。朋友剛從國外歸來,她在電梯里嘀咕著:
「住私人公寓的朋友XX常嘲笑『那些HDB人』(those HDB people)的行為很奇葩,住私宅的人素質也好不到哪去。」
我內心一怔,原來新加坡還分Condo people(公寓或私宅居民)和HDB people。這樣的自我分化真不是令人欣喜的現象。
健康的公共空間創造了所有權和公平感,這是最理想的狀態,然而最重要的是填補以人性的溫度和互助互愛的社會氛圍。有了多一份責任感和歸屬感,任何人或貓或小動物的呼叫和呻吟都該喚起我們的良知,即刻開門或下樓去探看、去關懷、去遏制一切不該發生的殘暴和欺凌。
組屋底層終歸是HDB人刀光劍影的江湖,還是考驗人性的修煉場,我們自行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