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越八年的親屬性侵案震驚獅城。22 歲青年被控在表妹年僅 6 歲時便開始實施性侵及強姦,幾乎每周一次,甚至在家庭會議否認指控後變本加厲。
5 月 5 日,案件在高庭開審,控辯雙方圍繞長達三年的施害細節展開激烈交鋒,而受害者長達數年的隱忍與家庭監管的缺位,更引發社會對兒童保護的深刻反思。
童年噩夢:從 6 歲開始的每周性侵
根據控方陳述,被告與受害人自幼同住一個屋檐下。2013 年,年僅 10 歲的被告首次將 6 歲表妹帶至三樓主臥實施侵犯。此後近三年間,被告以 「不要告訴任何人」 為要挾,幾乎每周重複施害。
2016 年,受害人首次向女傭和被告母親(姑姑)揭露暴行,兩家人召開家庭會議,卻因被告矢口否認而不了了之,受害人仍被繼續送往被告家照料。
家庭會議後的變本加厲
被告在首次家庭會議後非但未收斂,反而升級為強姦及手指侵犯。2017 年,受害人再次通過女傭向姑姑求助,第二次家庭會議後,其父母才終止送孩子至被告家。直至 2020 年,受害人向朋友傾訴往事,最終在 2021 年 1 月報案。
庭審焦點:隱秘環境下的證據博弈
案件以 「內堂審理」 保護 17 歲受害人隱私,她在庭上詳細供述了長達三年的受侵害細節。控方強調,被告利用親屬關係和家庭環境長期作案,且在被指控後持續施暴,主觀惡性極深。辯方則試圖質疑受害人陳述的連貫性,但未能動搖其核心證詞。
社會之問:當 「家庭信任」 成為犯罪溫床
此案暴露親屬性侵案件的典型困境:施害者利用監護人信任接近受害人,而兒童因年齡小、對性認知不足難以反抗,甚至家庭內部 「息事寧人」 的態度成為犯罪催化劑。
數據顯示,新加坡超過 30% 的性侵案件發生在家庭或熟人圈子,如何打破 「家醜不可外揚」 的傳統觀念,建立更完善的兒童保護強制報告機制,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目前,案件仍在審理中,受害人已完成舉證,法庭將擇日傳喚其他證人。這場發生在血緣紐帶中的罪惡,不僅是對法律公正的考驗,更是對社會如何守護未成年人免受隱秘傷害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