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合的文明底线再遭挑战!5 月 13 日晚 8 时 20 分,蔡厝港第一乐广场图书馆内,一名蓝衣男子赤脚盘坐阅读区,公然开盒大啖榴梿。尽管图书管理员与保安先后劝阻,他仍慢条斯理吃完才离开,留下满室异味与公众的无奈目光。
现场直击:异味弥漫,众人避之不及
目击者拍摄的照片显示,男子身着蓝衣黑裤,双脚赤足盘在座椅上,俯身对着桌上的榴梿盒大快朵颐。“味道重到旁边的人都走了!” 目击者称,尽管无人直接劝阻,但男子的行为已引发公愤。图书管理员随后上前要求其离场,男子却充耳不闻,继续享用榴梿。直至一盒吃完,商场保安到场严肃告诫,他才施施然起身离开,全程态度敷衍。
图书馆回应:禁止饮食是基本礼仪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证实已介入处理。发言人强调,图书馆内明确禁止饮食,职员第一时间提醒男子遵守规定。“良好的阅读环境需要公众共同维护,若发现类似行为,可随时向工作人员反映。” 记者走访现场发现,涉事阅读区虽未张贴 “禁止饮食” 标识,但值班管理员表示,馆内向来有此惯例,尤其榴梿等气味浓烈的食物绝对不允许带入。
法律视角:违规或面临罚款
正气律师事务所创办人萧锦耀指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有权制定管理规则。根据《国家图书馆条例》及商场管理规定,在图书馆内饮食属违规行为,不听劝阻者可能被处以罚款,情节严重者甚至被追究扰乱公共秩序责任。此次事件中,男子虽未激烈反抗,但拒不配合管理的态度已构成对公共秩序的侵害。
文明之问:公共空间的 “边界感” 何在?
从地铁禁食到图书馆禁饮,新加坡对公共礼仪的规范早已深入人心。然而,类似 “榴梿哥” 的行为仍偶有发生,折射出部分人对规则的漠视。有网友调侃:“榴梿香不该成为文明的‘臭名’。” 更多公众呼吁,提升公共素养不仅需法律约束,更需个体自觉 —— 当我们在享受权利时,是否记得尊重他人的基本权益?
这场 “榴梿风波” 虽已平息,却为社会敲响一记警钟: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唯有守住文明的边界,才能让公共空间真正成为所有人的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