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銀行公會 5 月 20 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儘管本地公眾對銀行領域的信任仍處於高位,但信任指數從 2022 年的 74% 微降至 2024 年的 72%,反映出社會對金融機構的期待正從單純的業務能力,轉向更深遠的社會價值創造。
信任高位下的細微波動:社會責任感成 「衡量標尺」
2024 年新加坡銀行信任指數得分為 68,較 2022 年下降 2 分。數據顯示,72% 的受訪者對銀行有高度信任,4% 表示不信任,22% 持溫和態度,2% 無明確意見。
國際諮詢公司愛德曼的調查覆蓋 14 家銀行及 3501 名本地居民,揭示出公眾對銀行 「社會宗旨」 的關注度顯著提升 —— 當銀行在社區貢獻、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表現未能與公眾預期同步時,信任度便出現微妙下滑。
信任 「焦慮」 背後:從 「功能型服務」 到 「價值觀共鳴」
調查指出,信任度下降的主因在於公眾對銀行 「如何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 的要求日益嚴苛。相比以往聚焦於服務效率與安全性,如今的受訪者更關注銀行在支持本地社區、推動金融普惠、踐行 ESG(環境、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實際行動。
與此同時,銀行在數字化轉型、風險防控等傳統能力上的表現評估趨於平緩,未能進一步突破,導致整體信任感知未達預期。
破局之道:用 「有溫度的金融」 重建信任紐帶
新加坡銀行公會建議,銀行業需從三方面回應公眾期待:
強化客戶中心與道德操守 :通過透明化服務、杜絕數據濫用(如近期頻發的信用卡信息泄露事件)等舉措,築牢信任基石;
勇於擔責與持續改進 :針對系統故障、詐騙風險等問題,建立快速響應機制,以 「承認錯誤 + 有效止損」 修復公信力;
深化社區參與與無障礙服務 :加大對中小企業、低收入群體的金融支持,例如優化電子錢包適老化設計、提升鄉村地區銀行覆蓋率。
行業啟示:金融服務的 「社會屬性」 時代來臨
儘管 4% 的不信任率仍處低位,但此次調查釋放出明確信號:在新加坡這樣的成熟金融市場,公眾對銀行的需求已超越 「工具性依賴」,轉而尋求 「價值觀契合」。
隨著 ESG 投資規模的擴大與普惠金融政策的推進,銀行能否將自身發展與社會福祉深度綁定,將成為未來信任競爭的關鍵戰場。
當金融不再只是數字的流轉,而是承載著社區發展、代際公平的使命,或許才能真正贏得公眾從 「滿意」 到 「認同」 的跨越。
新加坡銀行業的信任微降,恰是行業邁向更高維度的轉型契機 —— 畢竟,真正的信任,始於對 「為何而存在」 的深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