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拋夫棄子卻更可能牽腸掛肚  媽媽們度「媽媽假」有何不可?

10小时前

媽媽把丈夫孩子留在家,獨自出國度假,你怎麼看?(ALAMY)

該抽離時就應該抽離

「到了度假村,她們在無邊際泳池游泳、在沙灘上閒坐著、放飛自我地大吃大喝、追劇、滑手機、睡到自然醒,還拍下自己模仿韓星跳舞的搞笑視頻。她們除了改名換姓,什麼都做,就是要忘掉家庭。

《商業時報》5月16日刊登的一篇特稿,講述25位媽媽如何在母親節周末「拋夫棄子」,參加Mommyfique網站舉辦的「媽媽假」(momcation),乘渡輪到峇淡島度過幾天沒有生活負擔、不需照顧孩子的短暫時光。

也許是紅螞蟻多心,但「除了改名換姓,什麼都做」似乎在影射這些媽媽們刻意地樂不思蜀,有點責備的意味。

果不其然,文中就引述主辦者Gidania Wong的話,說社會將媽媽視為與孩子密不可分,媽媽若想真正獨處一陣子,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可恥:

「一開始,我的孩子們都感到混亂。他們問:『你為什麼需要休息?還要離開我們休息?』我的丈夫甚至擔心,『你是不是有了另一個男人?』」

「人們會假設,媽媽如果想『休息』,一定是她、孩子或丈夫任何一方出了問題。」

准媽媽們在峇厘島度假。(Amanda Leong提供)

說真的,累了想休息一下,自然不過。而且所謂休息,便是暫停工作、學習或活動,以恢復精力的意思。

大家如果體會過出國度假時,手機仍不停傳來工作相關的簡訊和電郵那種感覺,就明白為什麼休息裡頭的「暫停」那麼重要了。

因此,媽媽如果要短暫離家幾天,真正地休息,老實說沒什麼奇怪,更沒什麼好責怪的。

況且,實際情況更可能是媽媽即使人在度假,心仍挂念著家裡。你可以把媽媽帶出家庭,卻未必能把家庭從媽媽的心中剝離。

如2018年起,每年放至少一次「媽媽假」的Amanda Leong告訴《商業時報》:

「我一次度媽媽假時,陷入了恐慌。我當時想,我在幹什麼?我的職責是在家陪伴孩子......然後我恍然大悟,他們完全沒事,只是我胡思亂想罷了。」

《紐約時報》在2020年1月28日刊登了題為《媽媽假是真有其事》的文章。(截圖)

」媽媽假「這個詞彙在《紐約時報》於2020年以它為標題刊登了一篇特稿之後流傳開來,度假的媽媽們紛紛在社媒貼文中附上#momcation主題標籤,紀念她們獨自或與姐妹淘一同出國旅遊的經驗。

這個現象雖然目前還是在歐美比較盛行,但為它定下標籤,就代表它在某種程度上是種「特異」的現象,到了大家都習慣媽媽偶爾離開充充電的那一天,這些標籤或許就不再需要了。

度過媽媽假的媽媽們也跟《商業時報》分享了一些經驗之談:

「你總是會覺得內疚,這是無法避免的。但你必須相信這個過程,你不但會帶著更愉快的心境回家,孩子們也會在這期間成長。如果你一直在他們的身邊圍繞,還事事耳提面命,他們要怎樣學習(獨立)?有時,距離才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你還是不放心,就先從度宅假(staycation)開始。就在外過一晚就好。這一點距離能起的作用可大了。」

誰說爸爸和寶寶不能快樂相處?(海峽時報)

就像以上受訪者說的那樣,距離才是最好的老師,不僅教孩子獨立,也教爸爸如何獨立帶孩子,而不是靠著媽媽記得今天有什麼補習班、家裡什麼用品用完了要補貨、出門時有沒有帶齊濕紙巾、奶粉、紙尿片、玩具、書本這些必備品。

所以,請媽媽們放心,該休息的時候還是清空腦袋,放鬆心情,好好休息吧。

你不在的時候,爸爸和孩子們會過玩得好好地,即便大家對「過得好好地」的定義可能不太一樣。(跟我們視訊通話時,按捺住想看看家裡的衝動,或是假裝看不到玩具狼藉的「慘烈」景象就好哈。)


相关文章

  • 在新加坡如何善用退休輔助計劃存款 SRS 帳戶合法「避稅」?
  • 2025 年新冠風雲再起,多地疫情態勢牽動人心,出國防護不可少
  • 暖心動人!新加坡六萬份愛心餐饋客工,異鄉勞動者感受獅城溫情
  • 百萬以上資產,中國1.5萬人出走,3500人偏愛新加坡
  • 看似拋夫棄子卻更可能牽腸掛肚  媽媽們度「媽媽假」有何不可?
  • 新加坡女富豪,42歲繼承外公家產,身價815億,愛穿中式旗袍
  • 新加坡華僑銀行個人開戶攻略
  • 剛剛!新加坡精英全球第一!部長們全是學霸,但還是缺人...
  • 「老闆別再叫人加班了」 研究稱工時過長會使人健忘又暴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