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時期(公元3世紀-1819年)
- 早期記載:公元三世紀,三國時期東吳官員康泰所著《吳時外國傳》中將新加坡稱作「蒲羅中國」,這是新加坡島第一次見於書面記載。8世紀時,新加坡島屬於室利佛逝王朝。14世紀,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記載了「淡馬錫」,即新加坡的古稱。
- 政權更迭:隨著室利佛逝王朝的衰落,淡馬錫逐漸擺脫其控制,但先後又被滿者伯夷、泰國、馬六甲蘇丹國等控制。1511年,葡萄牙人滅亡馬六甲蘇丹國,此後新加坡在18-19世紀成為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英國殖民時期(1819年-1942年)
- 建立殖民地:1819年1月29日,英國東印度公司官員托馬斯·史丹福·萊佛士與英軍少校威廉·法夸爾登上新加坡島,與柔佛蘇丹及天猛公談判,東印度公司獲得在新加坡島設立商館的權力。
- 完全控制新加坡:1823年和182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一系列條約,迫使柔佛王國放棄關稅權力並割讓新加坡全島,新加坡被英國完全控制,並被設為「自由港」。
- 印屬海峽殖民地時期:1826年,新加坡、檳榔嶼和馬六甲合併為「海峽殖民管區」,成為英屬印度的第四省。1867年,新加坡改為英國王室直轄殖民地。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新加坡的貿易、商業、媒體等產業逐漸發展,城市建設也取得進展。
日本占領時期(1942年-1945年)
1941年12月,日本轟炸新加坡,並於次年2月8日進攻新加坡島,2月15日,英軍向日軍投降,新加坡被日本占領。日本在新加坡實行軍事管理,並進行了慘絕人寰的新加坡大屠殺。
戰後及自治時期(1945年-1965年)
1945年9月12日,日本投降後,新加坡重歸英國統治。1959年,在世界殖民地獨立的浪潮中,新加坡成為英國的自治邦,取得自治地位,並於1963年與馬來西亞合併。
獨立建國時期(1965年至今)
由於合併後的一系列問題,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國,李光耀成為首任總理。獨立後,新加坡政府在政治、經濟、國防、外交、社會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實現了經濟的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發展為現代化的城市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