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了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的兩本採訪傳記: Tall Order; Standing Tall
這兩本傳記是李光耀先生傳記Singapore Story 兩部曲之後 2020年讀過的好書,講述新加坡故事最好的文本。吳作棟先生也在書後記述:這兩本書的目的不是在於講述自己的政績。他不需要別人的對他的褒揚。他更在於新加坡故事在李光耀、吳作棟之後,繼續閃耀。
《Tall Order》這本傳記描繪了新加坡領導權交接的過程,從李光耀強硬、果斷的治理風格,轉向吳作棟更為溫和、包容的領導方式,被稱為「Kinder and Gentler」(更溫和、更仁慈)。這種鮮明的對比突顯了新加坡領導層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期望而採取的有意轉變。
「Tall Order」 一語雙關,既指艱巨的任務,也形象地暗示了吳作棟在個人和職業生涯中面對的高難度挑戰。
字面意義:
吳作棟身材高挑, 「Tall Order」 可以直接聯繫到他的體型特徵,展現出一種幽默感。
身高成為他個人形象的象徵,在政治和外交場合中也常被提及。
隱喻意義:
指吳作棟作為李光耀的接班人,面臨的艱巨挑戰:
填補李光耀的政治遺產:接過新加坡總理一職,他需要帶領新加坡走過李光耀建立的 「基礎階段」,實現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贏得民眾信任:作為一位與李光耀風格截然不同的領導者,他必須證明自己有能力延續新加坡的成功,並開闢新的方向。
這也是對他政治生涯的總體評價,強調他的領導任務難度之高,責任之重。
書出版時,李光耀尚在世,作者並未迴避李光耀對吳作棟的評價。眾所周知,吳作棟並不是李光耀的首選繼任者(這是李光耀在國民大會上,吳作棟在場的情景下,向全國民眾講述的;而且李光耀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公開批評吳作棟的演講能力。)。李光耀認為吳作棟缺乏一些他認為在新加坡早期動盪時期領導國家所必需的特質。李光耀更傾向於選擇一位更強勢、更果斷的領導者,這些正是他在執政期間所展現的品質。吳作棟本人對於坊間傳說的「seat warmer」在書中也毫不避諱。歷史和民眾會給予更公正的評價。
然而,吳作棟的領導方式卻非常適合20世紀90年代的新加坡。當時,新加坡社會愈發富裕,中產階級不斷壯大,治理方式需要更多的包容性。吳作棟強調協商與同理心,這使得他能夠以更少等級化、更具參與性的方式回應公民需求,為新加坡政治設定了新的基調。
兩位領導者之間的對比也反映了關於領導力和治理方式的更廣泛討論。李光耀以務實和高效為優先,有時不惜犧牲異議的聲音,而吳作棟則在強勢領導與更富同情心、更易接近的風格之間尋求平衡。這一轉變彰顯了新加坡的適應能力,以及其領導人在應對社會動態變化時的靈活性。
吳作棟大篇幅地提到了他在政治選舉中的第一次失敗,也是人民行動黨(PAP)有史以來敗給反對黨。這次失敗對他無疑是巨大打擊,許多人認為他的政治生涯已經結束,甚至國會同僚也刻意迴避他。但是李光耀先生認為:He failed the election test, but passed the political leadership examination (他在選舉測試中失敗,但通過了政治領導力考驗).李光耀在他自己的傳記中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The Singapore Story 對這次選舉失敗寫道:I was disturbed, not by the defeat, but because I had had no signal from Goh that we might lose. I worried about his political insensitivity(我感到困擾,不是因為失敗,而是因為吳作棟沒有預警我們可能會輸掉選舉。我擔心他的政治敏感性不足).但是李光耀同時寫道:He remained calm and accepted responsibilities(他保持冷靜,承擔責任).
吳作棟在新加坡的醫療改革中扮演了重要的歷史作用。70年代,杜進才提出,新加坡應該像社會主義國家(包括中國)一樣,提供所有的免費醫療。李光耀對這一觀點極度排斥,和杜進才發生了的一系列衝突之後,杜進才於1981年卸任衛生部長,退出內閣;吳作棟此時接任衛生部長。他進行了包括個人共同支付(co-pay)制度的改革,設立醫療儲蓄帳戶(MediSave)和醫療基金(MediFund)作為安全網(吳作棟少年時父親早逝,如果當時有MediFund,父親的肺結核或許可以被治癒,他靠政府獎學金完成了學業)。拿掉人民口袋裡的錢,未雨綢繆存起來將來看病用,很多人不會太理解。杜進才甚至聲稱:政府對醫療的保障是文明的標誌,個人承擔(部分)醫療責任是文明社會的恥辱。這無疑需要大眾的支持。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設計,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個人必須得承擔起醫療費用,才不會濫用、浪費醫療資源。這套制度有效規避了英國NHS的福利陷阱和美國醫療體系的公平缺失,成功結合儒家儲蓄文化與現代社會保障,也是新加坡精英治國(meritocracy)的一個重要補充。時至今日,在我的日常工作中,還可以切身感受到新加坡醫療體系中3M(Medisave, Medishield, Medifund)保障的巧妙設計。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以"3M"為核心:Medisave(強制性醫療儲蓄帳戶)讓個人積累醫療資金,Medishield Life(全民醫療保險)保障大病治療,Medifund(政府醫療救助基金)為貧困人群兜底。這一體系既強調個人責任,又確保全民都能獲得基本醫療保障,實現了公平與效率的平衡。其核心邏輯是「共同負擔」而非「免費午餐」,值得老齡化社會借鑑。
書中也提到了新加坡一個特色,公積金(CPF)的設計和歷史沿革。新加坡公積金(CPF)一直在演化,時至今日,其內容已經很複雜精妙,成為新加坡社會穩定的基石,但也持續面臨"政府過度控制個人財富"的批評。書中提到其中一個重要人物是Howe Yoon Chong (侯永昌,我們科一位非常受尊敬的醫生是他女兒)。侯永昌在擔任財政部長期間推動的中央公積金(CPF)改革,通過將這一制度擴展至住房、醫療等領域,為人民行動黨(PAP)奠定了長期執政的社會基礎。CPF政策使新加坡成為全球住房自有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並通過醫療儲蓄帳戶增強了社會保障,這些成就成為PAP在歷次大選中宣傳政績的重要籌碼。然而,該制度也因高強制儲蓄率、提取年齡推遲等問題屢遭詬病,特別是在1984年和2011年大選中,CPF爭議直接導致PAP得票率顯著下滑。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CPF制度如何在保障退休生活與保持政策靈活性之間取得平衡,將繼續影響PAP未來的選舉表現。這一"社會契約"既成就了PAP的長期執政優勢,也隨著時代變遷成為其不得不面對的政策挑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讀這兩本書的時候,跨越了2024年底和新加坡2025年的大選。吳作棟在書中提到了新加坡政治的接班人,這和很多國家都不一樣。新加坡不完全照搬西方的民主,英美走馬燈似的換總統和首相,對於新加坡這樣的小國家來講風險太大。新加坡必須吸引、培養卓越傑出的人才,擔任國家的掌舵人。另外和其他國家的政治生態很不一樣的是,政治鬥爭(在任何地方都會有)不像其他國家那麼激烈。(這裡可以腦補一下韓國的政治生態)他說到他自己,有意擔任總理,但不會去爭。李光耀雖然不是首選吳作棟,但是還是讓第二代(2G)團隊自己推選。那天二代團隊的聚會吳作棟遲到了,等他到的時候,大家都已經推舉完了——吳作棟擔任2G的領導(總理)。他就同意了。
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996年吳作棟處理的一起事件——時任內閣資政李光耀與副總理李顯龍在購買房產時獲得的折扣(李光耀和李顯龍在玉納園購買的房產,分別獲得了7%、12%的折扣),被質疑是否存在不公平現象。吳作棟在李光耀剛手術後與他在總理辦公室談及此事,李光耀堅持在國會公開調查並辯論此事。雖然國會辯論此事是否合適仍有爭議,但足見人民行動黨和新加坡對腐敗的零容忍。吳作棟在書中強調:「Integrity and incorruptibility are absolute values. They must be white as snow and not white with stains. The world knows that Singapore brooks no corruption. We run a clean ship」(廉潔與不腐敗是絕對價值觀。它們必須潔白如雪,不容瑕疵。全世界都知道新加坡不容忍腐敗,我們治理嚴明)。曾經,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部長鄭章遠因貪污事件自殺,給李光耀留下遺言:「I feel responsible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is unfortunate incident and I feel I should accept full responsibility. As an honourable gentleman, I feel it is only right that I should pay the highest penalty for my mistake」(我對這一不幸事件負責,理應承擔全部責任。作為一位君子,我應為自己的錯誤付出最高代價)。
吳作棟說,寫這兩本書的目的不是在於講述自己的政績。他不需要別人的對他的褒揚。他更在於新加坡故事在李光耀、吳作棟之後,繼續閃耀。他說: I come to world unannounced and should leave quietly (我無聲無息地來到這世界,也應悄然離去。). 李光耀也拒絕立碑、立像。 「Remember Ozymandias」.
多少政治人物能夠做到:事了拂衣去!
讀新加坡這些建國先驅和吳作棟的傳記的時候,心中不斷閃現孔子對於「君子」的描述。新加坡這些建國先驅和吳作棟,他們是西方世界的gentleman,更像是儒家社會的君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如果看到今日新加坡的政治,是否會感嘆:「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新加坡政治人物寫過很多好書。李光耀本人的自傳和書內容豐富,可讀性非常強2023年讀過的好書;還有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和前副總理S Jayakumar。期待李顯龍、尚達曼將來的的傳記和對新加坡歷史的記述 (如果有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