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今年至今出現近2000起骨痛熱症病例,比去年同期銳減74%,也顯著低於前年同期的病例。此外,截至5月15日,今年出現兩起死亡病例。
病例數據與趨勢
今年情況(截至2025年5月15日):
骨痛熱症病例約1900起。
同比下降74%,遠低於2024年和2023年同期。
通報2起死亡病例。
往年數據對比:
2024年:約13,651起病例,較2023年上升37%。
2023年:約9,949起病例。
截至2025年5月19日:
全島有20個骨痛熱症活躍區,其中2個為「黑區」(累計至少10起病例)。
蚊蟲滋生情況(2024年數據):
共展開68萬6千次稽查,發現約2萬3900個滋生處。
67%在住家
27%在公共場所
1%在工地
5%在其他場所
執法數據:
1萬1900起執法行動
對工地:
開出748張罰單
發出61個停工令
79家承包商因屢犯被提控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自2016年起研究以蚊治蚊,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雌性伊蚊與它們交配後產下無法孵化的卵,從而抑制伊蚊數量。用生物手段促使蚊子絕育,減少蚊患,控制骨痛熱症病例。
每年的6月份到10月份為登革熱高發期。一般不會致命,但出現嚴重併發症時可導致死亡。
2020年是新加坡有記錄以來,骨痛熱症疫情最嚴重的一年,共有3萬5315起病例,造成32人死亡。
新加坡專家指出,約5%的骨痛熱症患者可能會病情惡化,導致腎臟、肝臟等多個器官受損,演變成重症,若延誤治療,一些患者甚至可能喪命。
🦠 為何仍需警惕?
群體免疫力低:本地大部分人口未曾感染過骨痛熱症,對病毒免疫力較低。
全球病例上升:加重新加坡輸入風險。
城市特性適合伊蚊繁殖:
氣候炎熱潮濕(熱帶國家)
人口稠密
城市開放,與全球接軌
伊蚊傳播疾病不止骨痛熱症:
也傳播茲卡病毒,對一般人症狀輕微,但對孕婦存在嚴重出生缺陷風險(如小頭症)。
資料參考 /聯合早報,新明日報,8視界新聞網,網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