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三美光陶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故事。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产水缸花盆的岁月,到后来成为定制陶艺和教学的中心,它的发展历程独具特色。这份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其手工制品的精湛,更在于其背后那座传奇的龙窑。
龙窑的辉煌与精髓:自制砖块的匠心独运
三美光陶艺的创始人蔡应绍先生,是这座独特龙窑的灵魂人物。1938年,他带领约四五十名亲友和工人,耗时近半年建造了这座宏伟的窑炉。工人们分工合作,一部分人负责制作砖块,另一部分人则用这些自制的砖块搭建窑体。这种就地取材、自给自足的建造方式,不仅体现了当年的艰苦创业精神,也让这座龙窑更具意义。建成后,蔡应绍先生又花费了四年时间,不断调整烟囱位置和窑体斜度,将成品损耗率从高达一半降至惊人的百分之五。这座龙窑在随后的56年里,烧制出无数精美的陶器。
与建国总理李光耀的记忆
在三美光陶艺的历史中,还有一段与建国总理李光耀的特殊记忆。1963年,年仅5岁的蔡树金和7岁的姐姐蔡叶甜,有幸亲眼目睹了当时自治邦总理李光耀下乡访问的场景。他们的父亲作为基层领袖,负责接待了总理。在那个基础设施匮乏的年代,乡下地区没有电灯、现代卫浴设备,也没有柏油马路,人们的生活依赖水井和煤油灯。李光耀总理的到访,无疑为这片淳朴的土地带来了希望,也成为了蔡家姐弟心中珍贵的童年回忆。
意外接触:与“铀”的惊险一刻
蔡树金老师,作为三美光陶艺的传承者,在年轻时曾有过一段令人震惊的经历。他对陶土颜色的探索充满了热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买到了一种十分罕见的泥土。用这种泥土烧制出的陶器色彩异常美丽,但使用后,他的手部却出现了发红发痒的症状。他当时以为只是普通的过敏,直到一位外国教授见到后,发出严肃的警告:“那是铀,你会有生命危险!” 蔡树金老师这才意识到,他接触的并非寻常的泥土,而是具有放射性的铀元素。这起事件发生在70年代中期,当时本地对泥土买卖的管制尚不严格,氧化铀仍可在市面上购得。这段经历揭示了早年陶艺工作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面临的危险。
尽管龙窑于1994年10月28日被拆除,蔡叶甜说整整一周,父亲蔡应绍先生茶饭不思,心疼不已,但三美光陶艺的故事仍在继续。它见证了新加坡从乡村到现代化的变迁,也承载着蔡家人对陶艺的执著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