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加坡有這麼多縮寫?

1天前

上周末開始,新加坡各大新聞平台突然被一個縮寫刷屏:NDP要開始登記抽籤了!

我一時間沒反應過來,甚至看成了心理學上的NPD(自戀型人格障礙),還疑惑了一下,這也能抽籤?

點開新聞才知道,NDP 指的是 National Day Parade,新加坡的國慶慶典。

今年 8 月還沒到,5 月 28 日就可以開始網上抽籤報名,社交媒體上已有無數討論:如何登記?幾號開始領票?從登記到拿到實體票總共分為哪三步。

甚至更細緻的一點,還有我的小嬰兒需要票嗎?我可以帶我朋友來嗎?

答案也挺清晰明了,甚至有些冷酷:你可以,只要他們有票。

仿佛不是一場節慶,而是一套社會系統的演練——每一步都用英文縮寫代替,每一個操作都清晰得像操作手冊。

而 NDP,不過是新加坡日常語言縮寫世界的冰山一角。

在這裡生活時間久一點,就會發現這裡的縮寫遍地都是。

在很多社交媒體的帖子上看到買東西去NTUC,開始還以為是啥組織呢,地圖上也顯示著只有一個地方呀,那為什麼帖子上寫著的全島到處都是,西部東部哪裡都有。也是過了一陣子,我才理解到,原來社交媒體上的NTUC代指的就是Fairprice及各個系列的超市。

想要去借書,攻略里告訴我下一個NLB的App,這個NLB又是什麼縮寫?National Library能猜到,這個B代表的是啥?第一反應還真猜不出,查了之後知道是Board(這個後面會單獨再寫一篇文章,新加坡也有很多Board)

去小販中心或者組屋裡商業區的商店,會看見「CDC voucher」的字樣到處都是。開始還覺得這CDC是什麼神秘組織嗎?怎麼哪哪都有,而且這3個字母實在是讓人難以聯想到是什麼的縮寫。

(世界前50的咖啡館nylon門口就貼著CDC可以用的標誌)

(一家賣手工鉤針材料的組屋商業區的商店在紙板上寫著接受CDC voucher)

專門去查了之後,才知道原來這是社區消費券(Community Development Council Voucher,社區發展理事會發放的生活補貼券)的簡稱。

(我們家甚至收到過一本專門介紹cdc voucher怎麼用,支持了那些中小商家的宣傳手冊)

全稱的確有點難記,雖然其實這個在中國很常見,各地文旅為了吸引外地消費者,都會發放旅遊消費券,還有為了刺激本地經濟內循環,像上海也會常常發放涵蓋吃喝玩樂的消費券。

這個時候會覺得中文的博大精深和能用最言簡意賅的詞來描繪出最精準的意思。「消費券」三個字的基礎上可以做很多疊加,旅遊消費券,餐飲消費券,電商消費券……

我代入了一下,如果大家已經約定俗稱都知道這個CDC代表的含義,那麼的確用縮寫會比用全稱友好太多,當水果店,咖啡店,熱炒店……所有地方都可以使用這個CDC的時候,那是否了解CDC的全稱的確也不重要了。

整理了一些在新加坡常用的縮寫和場景,可以參考一下,有些縮寫還真的看字母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需要看全稱才能理解。

這些縮寫,像一張透明的網,覆蓋在新加坡人的生活之上。它們不是簡單的簡寫,而是制度的代號,是國家功能的日常化體現。

它們讓你感受到的不是語言的親切,而是一種強烈的秩序感,一種系統自動運行的聲音。

如此遍地開花的縮寫,讓我不禁想問那個問題,為什麼新加坡偏愛用縮寫?

在我的觀察中,新加坡的縮寫和中國的縮寫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它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毛細血管里,像是一種約定俗成,大家似乎都不需要了解縮寫背後的全稱代表的是什麼,而是當縮寫一出現的時候,就會默認知道這指代了什麼。

而中國的很多縮寫,誕生於社交平台、飯圈、二次元與青年亞文化圈,是一種「圈層認同密碼」,比如以下一些很古早的網絡流行縮寫

YYDS:永遠的神

XSWL:笑死我了

AWSL:啊我死了

以及可以參考2024年的網絡流行語,有些我們還會用,有些可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也不再被人提起

網絡流行用語的縮寫,更像是一種暗語,是用來作為小部分人身份認同的一種工具。所以往往,我們不那麼喜歡那些縮寫,甚至當這些縮寫出現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把話說完整會死啊」加上內心(或者實際上真的)翻一個大大的白眼。

如果說,在中國的語境下,這些縮寫往往帶有情緒性、表達性,是身份歸屬感的象徵,也具有一定的排他性,那麼新加坡的縮寫,則更像制度接口、國家語言,是人人皆需掌握的生活工具。

一個是「社群創造語言」,一個是「國家分發語言」。它們的語氣、語速和語義場,構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現實。

參考了一些資料之後,我覺得我可以試著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為什麼新加坡有這麼多縮寫?

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而英文是主要行政語言。用英文縮寫統一命名,反而變成了跨語言、跨族群最少爭議的表達方式。

在這個"國家即公司"的治理邏輯中,語言也趨於企業管理語言的風格:標準、可複製、可執行。縮寫像是制度的產品代碼,不帶情緒,不容誤解。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甚至連國家慶典,也可以被簡化成一串冷靜的代號:NDP

語言變得像系統指令,生活變成流程化表格。你不需要情緒,只需要理解這些字母代表了什麼,以及你要如何應對它們。

縮寫,不只是語言簡化,更是一種價值觀的顯影。它象徵著新加坡對效率的偏愛,對規範的信仰,對統一話語體系的追求。

它讓語言脫離感性,進入結構。你不是在敘述故事,而是在處理事務;不是在表達情感,而是在執行命令。

所以當我誤把 NDP 看成 NPD,那一刻的錯位恰恰是警醒:

在新加坡,縮寫不是便捷,而是一種治理語言,一種秩序哲學,一種生活的默認作業系統。

你可能不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如果你知道 CPF 怎麼用,BTO 怎麼申請,NTUC哪家24小時,NDP 票什麼時候放,你已經掌握了這座城市最底層的語言邏輯。

而這套邏輯,正是新加坡社會最深處的文化接口:可管理,可執行,可預測。

新加坡不是說得多,而是縮得准。

你一旦讀懂了那些縮寫,也就開始理解它的節奏、秩序與心跳。


相关文章

  • 新加坡超平價的火鍋自助餐!人均20新,這10家口碑最好
  • 海外華人詐騙迷局,當 "自己人" 成為最危險的獵手......
  • 人間悲劇道不盡 前總統哈莉瑪的發聲得罪了誰?
  • 當我與機器人不期而遇……
  •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解析新加坡應對超老齡化社會的全方位布局
  • 新加坡史上最大國慶慶典!海陸空表演齊上陣,預演門票申請即將啟動
  • 新加坡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達 83.5 歲創新高 學者吁平衡長壽與健康壽命
  • 外國人在新加坡銀行開儲蓄帳戶應該怎麼選?
  • 兩萬關仍難不倒Candy Crush玩家 開發商只能向AI大神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