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詐騙迷局,當 "自己人" 成為最危險的獵手......

1天前

在新加坡克拉碼頭的中餐廳後廚,來自甘肅的張老闆對著轉讓告示苦笑。半年前,他通過 "華人勞務中介" 招聘了 3 名 "低價服務員",卻因使用非法勞工被新加坡人力部關停餐廳,60 萬裝修款打了水漂。

"中介說 ' 都是自己人,絕對靠譜 '",直到收到罰單時,他才明白:在跨境騙局中,最鋒利的刀往往藏在 "同胞" 的微笑里。

這類案例正在東南亞、中東等地頻繁上演。中國電建集團中東區負責人陳觀福在央視警示:"當騙子操著鄉音、捧著 ' 王子合影 ' 時,海外華人的警惕性往往下降 30%。"

數據顯示,2023 年東南亞跨境詐騙案件中,78% 的受害者稱 "第一接觸者為華人",超 60% 案件涉及偽造本地身份、鑽法律空子的 "本土化作案"。

三大心理陷阱:騙子如何精準收割?

1. 捷徑依賴症:用 "潛規則" 解構法律敬畏

在印尼雅加達,中國餐廳老闆王女士至今不敢報警 —— 她花 2000 美元請當地人代持股份,結果被 "代持人" 捲走 80 億印尼盾(約 37 萬人民幣)。

"註冊外資公司要投 25 萬美元,誰等得起?" 她的僥倖,正是騙子的突破口。印尼法律明確要求外籍餐飲企業需通過正規外資渠道設立,但每年仍有超 2000 家 "代持公司" 註冊,其中 30% 最終引發股權糾紛。

2. 權威迷信症:頭銜泡沫下的認知降維

馬來西亞 "拿督"、沙特 "王子"、聯合國 "顧問"...... 這些在本地稀鬆平常的頭銜,成了騙子的 "收割利器"。

在中東某短視頻平台,"沙特王妃" 博主用 50 元成本的 "王室特供香水" 狂攬百萬銷售額,直到被揭穿 "王子丈夫" 是臨時演員。

更隱蔽的是 "合影經濟":新加坡騙子通過陪同議員社區走訪獲取合照,再以 "政府關係戶" 名義兜售 "快速入籍套餐",單案最高騙取 300 萬新幣。

3. 關係萬能論:從 "老鄉幫襯" 到系統性欺詐

在曼谷唐人街,"華人商會成員" 李姓男子構建了橫跨三國的 "投資騙局":他以 "內部認購東南亞高鐵項目" 為名,通過同鄉會、宗親群吸納 200 余名投資者,涉案金額超 5000 萬元。

在法治社會,任何 ' 捷徑 ' 都標好了價碼。受害者自述:"都是同鄉,他孩子還跟我女兒同班。" 這種基於地緣、血緣的信任鏈,成為騙子編織騙局的天然溫床。

海外華人的生存法則

法律優先

通過駐當地使領館、官方政務平台獲取政策信息,印尼投資可先查詢 BKPM(投資協調委員會)官網,新加坡移民可關注 ICA 官方指南;

風險量化

對 "高回報低門檻" 項目保持警惕,用 "成本倒算法" 驗證可行性 —— 如新加坡外籍勞工稅 + 薪資成本≈本地員工開支的 80%,低於此區間必藏風險;

多元驗證

重要決策至少諮詢 3 類專業人士(律師、會計師、行業協會),避免依賴單一 "關係人"。

反思:污名化還是自我革新?

當受害者在朋友圈痛斥 "無良同胞" 時,更深層的命題值得思索:為何總有人相信 "自己人能搞定一切"?這種對規則的輕視、對關係的迷信,本質上是 "叢林法則" 思維在跨國場景的投射。

正如一位在東南亞創業20年的浙商所言:"在雅加達闖紅燈會被罰款 50萬印尼盾,這教會我:在別人的土地上,守規矩才是最大的 ' 人情 '。"

當越來越多海外華人放下 "走捷徑" 的執念,騙子的生存空間才會真正萎縮。畢竟,在全球化時代,最可靠的護身符不是 "自己人",而是對規則的信仰與敬畏。

從新加坡組屋區到雅加達唐人街,那些真正站穩腳跟的華人企業家,無不是用"慢功夫"打磨合規能力。當 "中國人不騙中國人" 的呼籲,轉化為 "中國人教會中國人守規則" 的自覺,或許才是破解跨境詐騙困局的終極答案。


相关文章

  • 新加坡超平價的火鍋自助餐!人均20新,這10家口碑最好
  • 人間悲劇道不盡 前總統哈莉瑪的發聲得罪了誰?
  • 當我與機器人不期而遇……
  • 為什麼新加坡不流行考公務員?甚至還有點兒「缺人」
  •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解析新加坡應對超老齡化社會的全方位布局
  • 新加坡史上最大國慶慶典!海陸空表演齊上陣,預演門票申請即將啟動
  • 新加坡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達 83.5 歲創新高 學者吁平衡長壽與健康壽命
  • 外國人在新加坡銀行開儲蓄帳戶應該怎麼選?
  • 兩萬關仍難不倒Candy Crush玩家 開發商只能向AI大神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