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哪一條奧密克戎傳播鏈,本地確實已經因這個變異毒株而連續幾天每日新增上萬起確診病例。
南非科學家去年12月初發表的一項初步研究顯示,相較於德爾塔(Delta)及貝塔(Beta)毒株,奧密克戎能導致的二度染疫機率多出了三倍。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醫學教授保羅·亨特(Paul Hunter)日前撰文探討了奧密克戎的二度染疫風險。
他以英國為例說明,二度染疫病例確實有因為奧密克戎的出現而顯著增加。
換言之,每出現24起首次確診病例,就會同時出現一起二度染疫病例。而且有過半的二度染疫病例是自去年12月1日才開始通報記錄的,再次證明這些病例的增加,與奧密克戎息息相關。
這份調查數據對「二度染疫」(reinfection)的定義是,患者在首次確診冠病超過90天後,再次檢測呈陽。
英國國家統計局(ONS)的資料則顯示,英國在奧密克戎出現後,二度染疫率增加了15倍。如今,二度染疫的病例占據所有英國新增病例的10%。去年11月,這個比例只有1%。
不過保羅教授質疑,當局通報的二度染疫病例也許遠低於實際的數據。他認為,以兩次檢測呈陽間中隔了90天或120天為二度染疫依據,可能會遺漏掉一些更早就二度染疫的病例。
鼻喉「免疫期」較短 保羅教授解釋說,二度染疫病例增加,原因有二。
一、人體免疫系統的保護力度不足,沒能有效預防二度染疫。
他說,這可能是因為變異毒株如奧密克戎的出現(及其突變毒株),打了人體免疫系統一個措手不及。由於變異出現得太迅速,免疫系統根本來不及「辨認」,這才讓新毒株有機可乘衝破了原本的免疫系統防線。
況且,冠病病毒是最常通過鼻子或喉嚨侵入人體,這兩個部位的粘膜防疫能力,比起體內的整體免疫能力相對來得弱,在病毒量濃郁的環境里很快就會被攻陷。
二、早前人們接種的疫苗在體內豎起的免疫防線會隨著時間而減弱,這也是為什麼施打冠病追加劑相當重要。
二度染疫,病症會否較輕?
「可以合理推測,二度染疫的病症通常會比首次確診更輕微,畢竟再次檢測呈陽的病患,體內仍帶有首次確診後產生的免疫力。此外,許多人在兩次呈陽的時間段內也施打了疫苗,提高了免疫力。」
然而保羅教授說,二度染疫會否帶來更嚴重的病症,很大程度取決於病患何時確診。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二度呈陽的病患是否會出現症狀,與他們感染什麼毒株有直接關係。
如果二度染疫時感染的是阿爾法(Alpha)毒株,有兩成病患會出現症狀;感染德爾塔及奧密克戎的二度染疫病例,出現症狀的機率則為44%及46%。
過去也有一些研究顯示,二度染疫有可能會導致更多嚴重疾病。對此,保羅教授認為,儘管二度染疫的症狀較輕微有其可信度,目前還缺乏實質依據來佐證。
保羅教授也推測說,幾乎可以確定的是,二度感染能提高人體免疫力。但這樣的免疫力未必能提供百分百的保障,因為已有證據顯示,「多次染疫」並不無可能。
本地專家:二度染疫機率低 我國衛生部的數據則顯示,截至去年8月16日,本地偵測到32起二度染疫病例,他們的共同點是——均未接種疫苗。
其中,三分之一是客工宿舍病例,其餘則是輸入病例。
另外,如果是同一個病毒沒有再變異的話,感染者在270天內二度染疫的機率少過1%,這段期間相對安全。
衛生部自去年8月中旬就不再統計二度染疫病例,因為國家政策已偏離「根除策略」(eradication strategy)。無論是首次感染還是二度染疫,都會一視同仁。
不過,衛生部去年12月倒是有指出,根據世界各地的初步研究,奧密克戎更容易傳播開來,因此二度染疫的風險也會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