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岗位消失速度远超培训周期,MyCareersFuture平台数据显示,人工智能训练师、碳足迹核算员等新兴职位申请量暴增300%,但匹配成功率不足15%——毕业生正在与产业升级赛跑,而发令枪早已响起。
破局之路
政策红利+技能升级
新加坡政府率先出招
政府指定的转型培训:企业劳动力转型补助(WDG)整合培训计划,简化企业申请流程,重点支持医疗、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技能升级,申请企业需承诺3年内不裁员;
Career Health SG 平台的CareersFinder工具,能为求职者提供精准的“职缺-技能”匹配分析;Jobseeker Support Scheme则为失业者提供1000新币的6个月补贴,并衔接技能培训。
学校也在积极应变
南洋理工大学试点“供应链+人工智能”微证书课程,企业与高校合作推出“毕业即上岗”实训项目,试图填补教育与市场之间的鸿沟。
对于毕业生来说,主动出击才是破局关键。
在校学生可以利用WSG的Career Conversion Programmes,提前参与金融服务领域的转岗培训;求职阶段的毕业生,则可以关注PSG-JR支持的企业,这些企业更倾向招聘具备复合技能的新人。
当再就业率从58.1%升至60.6%,这2.5%的微弱升幅揭露出血淋淋的生存法则:就像2024届毕业生王同学,凭借“护理+老年病管理”双证书,进入新加坡中央医院新增的“银发护理团队”,起薪比普通护理岗位高出20%。
这场就业寒冬里最刺眼的,是政策善意与市场残酷的博弈。关税冲击将在下季度全面显现,而政府承诺的毕业生专项计划仍在襁褓。
此刻站在十字路口的年轻人,既要有跳入医疗金融"安全区"的务实,更需赌注绿色经济"机遇场"的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