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可抵万难 南大辩手和团队盼打进亚太辩决赛 (01/07/2025) 两年一度的亚太大专华语辩论公开赛在南洋理工大学拉开帷幕,比赛共吸引111支队伍报名,创历来新高。来自全球6个地区的12支队伍成功晋级线下循环赛,争取打进八强。
两年一度的亚太大专华语辩论公开赛在南洋理工大学拉开帷幕,比赛共吸引111支队伍报名,创历来新高。
来自全球6个地区的12支队伍成功晋级线下循环赛,争取打进八强。
由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主办的亚太大专华语辩论公开赛已迈入第十二届。由于赛事反应热烈,报名的111支队伍须通过电子抽签,最终36支队伍获得参赛资格。为了让更多队伍有机会参赛,主办方将本届参赛名额从原本的24支增加到36支。
此外,今年的比赛也首次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筹委会主席赖馨瑜解释主办方这么做的原因。
筹委会主席赖馨瑜说:“我们希望赛事未来可以达到更高的国际知名度,让更多人关注到原来新加坡也有自己本土的大专华语辩论赛。以之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大学没有报名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或时间来到新加坡比赛,所以有了线上线下的参赛方式,可以让更多辩手远程参赛。”
获得参赛资格的36支队伍今年2月在线上进行激烈交锋,12支队伍脱颖而出,晋级线下循环赛,他们将就生育是否是个人选择、延迟退休年龄是否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政治人物应以诚信或公共利益为优先考量,以及正义应该以利益或道德基础为核心展开辩论。各队之后还需经历复赛、半决赛的考验,最终决出两支优胜队伍,争夺冠军。
热爱可抵万难 南大辩手盼打进亚太辩决赛拥有两年辩龄的乔益琳和团队代表南大辩论队出战。
乔益琳说:“辩论让我学会了团队合作和坚持,辩论还教会了我一点,那就是热爱可以抵万难,你如果真的热爱一个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有很大的动力去做,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坚持。辩论还让我意识到要笑着面对失败,我们都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在辩论中有输有赢。我刚开始参加辩论的时候,把胜负看得非常重要,后来觉得更重要的是应该以平常心对待。”
本届亚太辩的评审之一陈思渊曾代表台湾辅仁大学参加第一届比赛。担任评审多年的他说,最看重的是逻辑的正确性、理论的完整度,以及是否能够理解对手的论证,并给予准确的回应。
陈思渊说:“每个世代的学生他们面对辩论的方式已经不一样,20多年前我参赛时没有手机、没有手提电脑也没有谷歌,那时候我们须到图书馆找好资料印出来,领着两个皮箱来这边打比赛,那时候要做学术研究相对是比较辛苦的,所以那时候的学生对于问题讨论的深入度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必须建筑在大量的阅读之上。现在的选手的能力比较不一样,因为他们很容易取得大量的资料,在这么多的资料中如何找出一个有力的说法,并且从不同思考的角度去切入,变成是这个年代的选手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觉得倒不是进步或退步,而是随着世代的不同,大家有了对于辩论不同的诠释,辩论开始呈现不同的样态,训练出不同的人才。”
比赛即日起一连五天举行,八强赛和半决赛分别在这个星期四(4日)和星期五(4日)进行,决赛定这个星期六(5日)。公众可到亚太大专华语辩论公开赛的Youtube和Bilibili频道观看直播。
亚太辩的前身是“新马大专华语辩论赛”,当时的参赛队伍来自新马两地,赛事在2004年扩大规模,吸引各地的优秀辩论队伍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