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的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訪華期間也出席了在天津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並與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布倫德對話。
兩人的對談過程中,有段對話令人印象深刻。
當布倫德問起黃循財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情況時,黃循財除了回應,兩人進行了良好的會談,還用英語逐字念出了新中夥伴關係的正式稱謂:
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All Round High Quality Future Oriented Partnership)。
主持人布倫德頗為玩味地笑說,這層關係聽起來很堅固,引起現場鬨堂。
黃循財則笑著回應說「這用華語來說會比較順耳」。
黃循財說新中的夥伴關係用華語念出來會比較順耳(儘管他沒有現場示範)。(聯合早報)
令人眼花繚亂
但用華語來念,真的有比較好聽嗎?
又是全方位、又是高質量、又是前瞻性,有沒有讓你想起小時候湊字數,或硬要塞點高級詞彙,讓文章顯得更「高大上」的感覺?
翻開中國對外夥伴關係的「名冊」,這類念起來有點拗口的稱謂,俯拾皆是,而且五花八門。
新中「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只是其一。
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是「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與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和尼泊爾是「面向發展與繁榮的世代友好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和斯里蘭卡是「真誠互助、世代友好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族繁不及備載。
據統計,中國的外交關係至少有44類,讓人眼花繚亂,更令外界好奇的是,不同的叫法,是否代表著不同的親疏關係?
中國政府並未對各種不同夥伴關係進行公開排序,但曾有一些學者試圖從中找出蛛絲馬跡。
三大分類法
曾任職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上海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門洪華教授曾在2015年一篇論文中指出,他認為中國的夥伴關係可分成三大類:
全局性的夥伴關係
戰略性的夥伴關係
一般性的夥伴關係
其中,中國和俄羅斯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等級最高,是唯一的「全局性夥伴關係」。
中俄關係所用的是「協作」而非「合作」,一些觀點指出,「協作」又有大國之間戰略上的協調一致的含義,因此層級又在「合作」之上。
其次是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是「戰略性的夥伴關係」中最高一級。
巴基斯坦在中國網絡世界有「巴鐵」之稱,意即是中國的「鐵哥們兒」或「鐵桿朋友」,顯見「全天候」這一形容詞的重量。
門洪華還指出,其他「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戰略夥伴關係」、「戰略合作關係」均在「戰略性夥伴關係」這一大分類之下。
一般性伴關係則包含剩下的「友好合作夥伴」、「合作夥伴」與「友好夥伴」關係。
若按門洪華的標準來看,新中「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應該落在一般性夥伴關係這一分類。
但新中夥伴關係雖無「戰略」字眼,卻又多了單獨為新加坡而設的「前瞻性」和「高質量」,這是否有其他「加成」效果,還是純粹只是華麗辭藻的堆疊,值得進一步探討。
習近平(左)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右)。(路透社)
五大分類法
2023年10月,直屬中國外交部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在中共中央黨校機關報《學習時報》提供了另一套分類方法:
從「戰略」和「全面合作」等字眼區分
另一套分類法則由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分析師吳柏寬與助理研究員王國臣提出:
先區分「戰略夥伴」與「一般夥伴」兩大類,然後各依次劃分「全面合作」、「合作」、「全面」和普通四類。
根據上述不同專家所提出的分類法,大致可歸納出以下規律:
先看有沒有「戰略」字眼。有「戰略」的等級高於「無戰略」。
其次再看前綴,最親密的關鍵詞包括「全天候」、「永久」等字眼,其次則是「全面」、「全球」、「全方位」等字眼。
但獨家限定的形容詞,如專屬新加坡的高質量、前瞻性,或「世代友好」、面向發展與繁榮或真誠互助,諸如此類的形容詞究竟包含何種意義,依然讓外界充滿疑惑。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曾在接受BBC中文採訪時指出,中國如何對雙邊關係命名不存在國際標準,因此難以排序,他也質疑,即使是中國當局內部,可能也沒有仔細排序。
「有時候因為要開個峰會,然後要寫一些成果了,那就推出一個(夥伴關係):『你看,我們有這個聲明,然後這個字眼多漂亮。』」
值得一提的是,這世上還有個國家被視為特例——朝鮮。
一些分析指出,朝鮮是唯一與中國簽有正式盟友合約的國家,兩者在《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下擁有特殊關係。
條約不全然屬於軍事條約,但裡頭條款提到,締約一方若受到外國侵略,另一方有義務提供幫助,反對侵略。
因此,雖然朝鮮不在夥伴之列,但卻和中國有著「血盟」關係,是以中朝關係,可能比中俄及中巴關係還「鐵」。
一些分析指出,中朝關係具有特殊性。圖為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左)與習近平(右)會面。(路透社)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按會不會「陰人」區分?
若學術性的分法過於艱澀難懂,央視網2014年還有一篇文章,從「會不會陰人」這一角度切入,形象說明了不同夥伴關係的分級:
夥伴關係:我相信你不會陰我,你也相信我不會陰你,別的沒了。
合作夥伴關係:我們不會互相陰,我們還要互相賺對方一些錢。
全面合作夥伴關係:我們不會互相陰,我們還要互相賺對方很多很多的錢。(紅螞蟻註:新加坡大概在這個位置)
戰略夥伴關係:我們不會互相陰,我們來一起分配利益吧。
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我們不會互相陰,我們來一起分配利益吧,分配的時候都為對方著想一下。
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只有一個巴基斯坦):大哥,風裡來,雨里去,就跟定你了。
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只有一個俄羅斯,2019年再升級至「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協同進退,步調一致,你棄權我也棄權,你投反對票我也投反對票。
特別加映:
如果單單是各種名目的「夥伴關係」已經讓你眼花繚亂,別忘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還提出了所謂的「命運共同體」。
一些國家除了和中國的原有夥伴關係,還被額外冠上「命運共同體」這一反映雙方命運高度綁定的字眼。
例如,鄰國馬來西亞和中國的關係在今年已升級為「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
無論如何,國際外交關係是流動的,並非鐵板一塊。聽其言、觀其行,才是觀察國與國關係更精準的指標。
這些五花八門的外交名稱,究竟是巧立名目、化簡為繁,還是真有考究,恐怕有待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