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的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在新加坡推出了一款新加坡限定的Labubu款式——Merbubu。
社交媒體上都是這隻穿著粉藍色衣服,還有美人魚尾巴,牙齒尖尖的小怪獸。
它的名字來自「Merlion + Labubu」的拼接,看起來像是新加坡國家地標被二次元化、潮玩化後的奇幻形態。
我雖然不是很理解labubu的爆火的原因,但是願意湊熱鬧,參與了Merbubu的抽籤。
不過結果也很顯而易見,當然沒抽中。
品牌、旅遊紀念品都喜歡找魚尾獅「聯名」。
2023年年底,我第一次來新加坡旅遊,就想過一個問題,除了照片,我可以怎麼把魚尾獅帶回家來證明我來過新加坡呢?
我在星巴克里找到了答案,一隻大小眼的星巴克熊版本的魚尾獅。
我帶著它去和真正的魚尾獅打卡發了朋友圈,評論區有人驚呼,很多年前去新加坡的時候星巴克的魚尾獅就在了,現在還在?
是的,哪怕到2025年,它還在,經久不衰。
不過,一頭沒有原型,看似拼湊出來的「神獸」形象,卻成了這個國家最廣為認同的象徵之一。
這引起了我的興趣。
魚尾獅的誕生,是為旅遊服務的。
坊間傳聞李光耀覺得巴黎有艾菲爾鐵塔,倫敦有倫敦橋,新加坡也應該有自己的旅遊標誌。
1964年,新加坡旅遊推廣局(STPB)想要為自己設計一個專屬Logo。當時擔任Van Kleef海洋館館長的英國動物學家 Alec Fraser-Brunner 提出了一種混合體:獅頭 + 魚尾,成為了新加坡旅遊推廣局的logo。
獅子,來自古老傳說:
相傳來自帕倫邦(Palembang,亦為古佛教王國)的王子桑尼拉烏達瑪(Sang Nila Utama)在1300年左右登島,見到一頭猛獸,被隨行人員告知是獅子,於是將此地命名為 Singapura——「獅城」。
這個故事相信你或多或少都有些聽聞,導遊或者影視作品在講述新加坡名字來源的時候,都會提到這個故事,新加坡不曾有過獅子,但是新加坡有老虎是不真的事實。
所以很多人推測,王子看見的興許是老虎。
可是,為什麼小王子的隨從會「指鹿為馬」呢?而小王子為何又堅定地相信自己看見的就是獅子呢?
小王子來自佛國,在佛教中,獅子是佛法、智慧與權威的象徵,它揚聲即猶如「佛陀的獅吼」,是佛陀教義無畏、清晰、堅定的象徵。佛教藝術中的「佛陀獅座」更將其比作教法與智慧的支撐。
所以有可能,小王子只是看見了自己願意看見,願意相信的動物。
而魚尾,則是對新加坡前身「淡馬錫」(Temasek)作為漁村歷史的致意。
新加坡人哪怕到現在還會笑談這裡「游」來了世界各地的人。
這是真事。
上周在鐵道公園裡遇見的三個港務局退休的老伯就問我,你從那裡來?我說我從中國來,他們說,你怎麼來的?游過來的嗎?
我哈哈大笑,點頭說,對我遊了三個月才到的新加坡,游得比較久。
魚尾獅就這樣,沒有原始神話,不屬於任何宗教,卻成功地「被發明」成了一個國家圖騰。
1972年,這隻「神獸」變成了雕像。
雕像由在比賽中獲勝的新加坡本地雕塑家林浪新(Lim Nang Seng)親手完成。
(圖片為雕塑家林浪新,出自www.roots.gov.sg)
有趣的是,他的八個孩子也參與了雕刻工作,其中,有的雕刻魚鱗,有的為獅頭點睛。
魚尾獅落成的時候李光耀總理親自出席揭幕儀式。
初代魚尾獅雕像安置於新加坡河口,頭東南,尾朝西北,正對大海、背靠城市。
後面有靠山(大樓),前面有水波,一切都仿佛剛剛好。
(1992年的魚尾獅,當時濱海藝術中心還不存在,圖片出自www.roots.gov.sg)
風水裡有一句話:「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
水,是聚財之器,而東方、東南方則為生髮與財富之位。
魚尾獅自落成之初就面朝東方,噴水方向正對濱海一帶,是風水師眼中的「旺位」。
這種設計被解讀為「財源湧入」「好運不絕」的象徵:水向城市內部流動,寓意國家經濟不斷成長、百姓生活順暢安穩。
從那以後,魚尾獅當之無愧成了新加坡的一張旅遊名片。
1987年新加坡曾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舉辦環球小姐(Miss Universe)總決賽,當年68個國家的佳麗齊聚魚尾獅前合影,這一畫面至今仍被視為國家地標性的傳播瞬間。
(1987年的魚尾獅和環球小姐,圖片出自www.roots.gov.sg)
1997年,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旁新建的橋樑擋住了魚尾獅原本朝海的視角。噴水裝置也因年久失修和海水腐蝕多次停擺。
(1997年的魚尾獅,圖片出自www.roots.gov.sg)
可以對比下我前幾天拍的視角,老的魚尾獅公園如今已經隱沒在城市的背景里,如果不知道魚尾獅的歷史,恐怕不一定能反應得過來,這就是原址。
風水「破局」,城市視角喪失,公眾期待恢復它的「原力」。
2002年,魚尾獅正式遷往One Fullerton——雖然只離舊址120米,卻是一次象徵意義深遠的「國家搬遷儀式」。
搬遷過程極其複雜。原本打算用駁船運走,卻因雕像地基多出60厘米鋼筋混凝土,最終不得不三次吊裝跨越大橋。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那頭70噸重的魚尾獅,在空中被吊了5分鐘,才穩穩落在新家。
搬遷後,魚尾獅依舊朝向東方,維持其「吉方不動」。
在風水信仰很普遍的的新加坡,這既是空間邏輯,也仿佛暗示了一種心理秩序的重建。
關於新加坡和風水相關的故事,之前我也寫過一篇硬幣上的新加坡風水,有興趣可以點擊閱讀《你手中的硬幣,腳下的地鐵,背後是新加坡的「心安之術」》
從今天看,魚尾獅依舊站在新加坡河口的延伸處——只不過,它面對的除了海,還有填海造出來的濱海灣。
新加坡獨立時的國土面積是581.5平方公里,如今已擴展至728.6平方公里以上,增長超25%,濱海灣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填海項目。
而魚尾獅的新家,就位於這片「新陸地」的邊界線。它不再只是守衛河口,更成為填海「新城市」的精神門神。
它頭朝東南、身後是Raffles Place高樓群(像極了城市「靠山」),正前方是彎曲水面,現代城市規劃師或許不信風水,但他們用空間完成了風水的全部語法。
與此同時,魚尾獅也見證了新加坡港口的發展演進。
從19世紀初萊佛士規劃自由港開始,新加坡港就成為這座城市的生命線。
到了1970年代,魚尾獅剛落成時,新加坡正加速推進港口現代化:巴西班讓與裕廊擴建為貨櫃深水碼頭,舊港口逐步轉型為城市核心景觀區。
前文中提到的問我是不是從中國游過來的老伯們,他們當年就都在港口工作,他們以為自己會被派去機場,但是最終被派到了港口,因為國家需要他們去建設港口。
魚尾獅初代所在的新加坡河口——曾堆滿帆船、香料、煤渣與通商記錄的地方,逐漸從「貨運起點」變成「國家象徵的起點」。
它站在河口,也正面對著那個曾將新加坡推上全球十字路口的方向。
魚尾獅在噴水,新加坡港在擴建,它們共同完成了這座城市的全球化入口儀式。
我曾以為,魚尾獅只是遊客打卡的合影背景,是印在杯子、明信片上的裝飾圖樣。
但它其實是這個城市「從無到有」的雕像記憶:它代表著新加坡如何通過重構故事、空間與秩序,為自己建立一套「軟性的國族精神系統」。
它的噴水方向、雕像朝向、遷移路徑,背後連著風水、港口、地理、歷史與人民心理安全感。
如今,魚尾獅已經不再是新加坡旅遊局的logo。
從1997年,新加坡旅遊局的logo換成一組更現代、更綠色、融入土生華人建築線條的標誌。2017年,他們又推出「Passion Made Possible」的國家品牌理念,把「新加坡」塑造成一個實現夢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