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網絡安全局最新調查顯示,儘管78%的受訪者自信能識別深偽(deepfakes)內容,但在實際測試中,僅有四分之一(25%)能正確分辨真假。這凸顯公眾在深偽識別方面存在過度自信,也增加了遭詐騙的風險。
網安局於本周三(7月2日)公布2024年網安意識調查結果。隨著深偽技術在數碼領域愈發普及,並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詐騙,調查特別新增有關深偽的項目,以評估公眾的認知和分辨能力。
調查訪問了1050名15歲及以上的受訪者,其中:
63%聽過深偽技術;
27%曾遇上與深偽有關的詐騙;
78%表示有信心辨識深偽,主要依據包括畫面可疑之處或不協調的唇部動作。
不過,受訪者在分辨網安局製作的「Cyber Sara」系列深偽視頻時,只有25%判斷正確。該系列由虛擬角色Sara通過貼近生活的案例,向公眾傳授網安知識。
調查也發現,公眾對其他網絡威脅的認知有提升:
80%表示知道什麼是釣魚攻擊(phishing),高於2022年的72%;
66%能識別所有釣魚內容,高於2022年的38%,但僅13%能正確區分所釣魚與真實內容,低於2022年的24%。
10%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曾點擊彈出廣告並下載第三方應用,另有10%不確定是否有此行為。
網安局提醒,這將提高感染惡意軟體及受騙的風險。
從整體網安風險認知來看,去年:
38%擔心可能墜入網絡騙局,低於2022年的43%;
55%擔心個人財務與資料在未經允許下被索取,低於2022年的58%;
57%憂慮設備被病毒或惡意軟體入侵,同樣較2022年減少。
2024年有26%的受訪者表示曾因至少一次網絡事件受害,略低於2022年30%。其中,60%為15至44歲的青年或上班族。
多位網安專家指出,公眾往往高估自己識別深偽的能力,恐降低警覺,反而更易受騙。安信資訊安全公司研究部執行副總裁陳端端表示,僅依賴表面警示信號已不足以應對深偽等新興威脅,還需結合模擬訓練與技術偵測,建立用戶的直覺反應與核實習慣。
新科工程網安系統總裁吳膺俊提醒,AI已被不法分子迅速應用於詐騙手段,唯有藉助更先進檢測工具,才能幫助用戶應對虛假信息與網絡威脅。
Red Alpha駐企首席信息安全官彭澤宇則指出,新加坡民眾的網安意識雖在提升,但網絡安全猶如團隊作戰,企業也應鼓勵員工持續學習、互相協作,共同防範網絡威脅。
來源:聯合早報,8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