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的骨灰已平安回到新加坡,择日颂经入龛。
蔡澜于6月25日在香港养和医院安详离世,享寿83岁。他的家属上周五(6月27日)在微博发布消息,表示为免叨扰亲朋,不设任何仪式,遗体已火化。
新加坡《新明日报》获悉,蔡澜的骨灰已经回到新加坡安置。记者向家属询问,蔡澜的侄女蔡芸证实上述消息,并透露将择日颂经入龛;至于骨灰安置地点,蔡芸表示遵从蔡澜遗愿,为免叨扰安置的庙堂和公众,不便透露,同时感谢大家对蔡澜的爱戴。
蔡澜生前从不忌讳谈论生死,他在2024年在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就提及生死的课题,当时他坦言自己决定在香港死,“最好是不知不觉地走,没有恐惧也不需要受痛苦,到现在我都想到时搞个派对让大家玩。”
豁达看生死的蔡澜,一年多前接受《明报周刊》访问时也说将来死后火化的骨灰要撒在海上。不过,根据《明报周刊》报道,当时一旁的助理提醒蔡澜说不能这样做,因为海中抛垃圾是违法行为。
蔡澜在该篇访问中透露虽然自己更喜欢香港,但家人其实已为他在新加坡买了龛位。
蔡澜是爱吃鱼之人。
《吃鱼记忆》遗作见报
蔡澜去世后两天,遗作见报,提及小时吃鱼的记忆。
蔡澜生前仍在报章撰写专栏,他于上个月25日逝世,而他在《信报》发表的《草草不工》专栏文章则在两天后、即27日刊登。该篇文章以《吃鱼记忆》为题,回忆小时吃鱼的情景。
蔡澜在文章写到自己小时在南洋长大,家境小康,父母是老饕,奶妈又厨艺精湛,再加上当时海洋不受污染,鱼类丰富,卖得很便宜,所以家中的餐桌上,鱼从没间断过。
“最家常的汤是江鱼仔煲空心菜(蕹菜),江鱼仔鲜甜无比,加通心菜和大蒜去煲,汤透明,味极浓。小的江鱼仔就那么整条炸了,蘸甜辣椒酱,配椰汁饭吃。”
蔡澜也在文中指他家的早餐是向马来小贩一包包买回来,用香蕉叶包着的椰浆饭(Nasi Lemak)。
文中也提到吃的咸鱼多数来自槟城,一大块一大块,“去了骨,只剩肉,晒得很硬,吃时先浸在糖水中一晚,翌日切成薄片,用油煎得略焦,再炒豆芽。”
文末他感慨“最近总喜欢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尤其是各种食物的味道。很多人不明白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道理,这些美好的味道,不同了就是不同了,不是我挑剔,只是食材确实不一样了。”
爱吃鱼之人
蔡澜的遗作写吃鱼记忆,但这并非他第一次写吃鱼的经验。2019年10月他曾以吃鱼为题写了《南洋的吃鱼记忆》。
文中,蔡澜详细叙述自己吃鱼的经验,像他写自己从小就吃刺身,而且非常喜欢。他也喜欢家里蒸的杂鱼,“四方形很细条,香烟盒大,肉很薄,叫格格仔,不知香港何名?铺上酸梅蒸了,小心挑出肉来,没多少也吃得过瘾。”
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看出蔡澜确是爱吃鱼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