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保護裕廊島和西北海岸線研究今年展開 關鍵地標包括大士和兀蘭關卡

2022-03-08

為了解海平面上升對我國帶來的衝擊,以制定相應海岸保護計劃,政府今年將開始對裕廊島和西北海岸線展開三項研究,預計2030年前完成。

其中,由公用事業局負責的西北海岸線將分成兩段進行研究。第一段是大士關卡到林厝港碼頭的全長24公里海岸線,沿途包含主要使用堤壩築起的四個沿海蓄水池——慕萊(Murai)、波揚(Poyan)、莎琳汶(Sarimbun)和登格(Tengeh)。它們作為我國重要的供水來源,須防止因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海水侵襲。

這一段海岸線也有紅樹林,可作為天然設施加固海岸線,因此公用局將與國家公園局等政府機構合作,探討如何將自然防護與工程防護相結合。

第二段西北海岸線研究則關注雙溪加株和林厝港15公里長的部分,沿途重要地標包括兀蘭關卡、未來的林厝港農業食品創新園和雙溪加株生態區、克蘭芝蓄水池和雙溪布洛濕地。

這段海岸線也有數個自然公園,如克蘭芝海岸自然公園,以及未來的林厝港自然公園和萬禮紅樹林泥灘自然公園。

作為全國海岸保護機構,公用局表示,將藉此機會與其他政府機構和利益相關者合作,通過創造新的休閒空間來重塑海岸線,同時保護這些自然地標,也使海岸保護措施與該區未來發展相互融合。

裕廊島的海岸線研究則由裕廊集團(JTC)負責。

我國海岸線全長超過300公里。到了2100年,氣候變化預計導致海平面上升超過一米。

針對市區—東海岸的海岸線研究已於去年5月開始。公用局也正開發一套可模擬和分析各類極端天氣情景對我國衝擊的海岸內陸洪水模擬系統(Coastal-Inland Flood Model)。研究和系統研發均預計在2025年前完成。

自2011年已投入近20億元加強溝渠排水能力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昨天(3月7日)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永續部開支預算時說,在應對海平面上升挑戰的同時,極端氣候帶來更多強降雨,造成突發性淹水的情況越發頻繁。

傅海燕指出,政府自2011年以來已投入近20億元加強溝渠排水能力,包括史丹福分水渠、史丹福儲水池和武吉知馬第一分水渠,2025年之前將再撥款14億元進一步改善排水系統。

但她提醒,我國不可能一直擴建溝渠來應對每一次的極端降雨事件,因為這會減少建造房屋、公園或道路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加強社區韌性,以及對突發性淹水事件的集體應變能力。」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新加坡男幫妻子申請准證,卻因這一舉動遭拒簽、雙雙被罰$3500!
  • 酒後暴行!65 歲男子巴士站狠毆女鄰居,再襲警獲刑 18 周
  • 組屋驚現 「臭蟲危機」!一戶空置半月,七鄰慘遭蟲災噩夢
  • 當啃老族伸手要錢 不肖女打老母入獄
  • 蟬群擾民 朱倍慶協市鎮會多方面處理
  • 涉違反馬國快車營運條規 再有一家本地業者證實停運
  • 喪心病狂!女兒多次向七旬母親施暴索錢,保護令成一紙空文終獲刑八周
  • 八旬翁失聯6天 興建中組屋尋獲
  • 地鐵非禮女子逃7年 客工再入境落網監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