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市中心多處擁有許多大型工程計劃,工程項目規劃不當、排水系統不完善或工業廢料堵塞排水管,是否為本次水災肇因?
污水處理系統設計工程師林健文今日接受《亞視新聞東南亞》訪問時指出,部分陸續進行中的工程計劃,確實有造成短暫性或區域性小水災的可能性。
但他強調,一切合法工程皆經過工程精密的評估與規劃。
「開展任何工程前,工程計劃必定會考量該地區的排水量與用水量。」
「只要不是非法工程,這都是經過計劃與規劃的項目,因此大型工程不會是閃電水災的主因。」
本次水災主因與2021年大馬洪災不同 此外,林健文指出,本次吉隆坡閃電水災的事發原因與2021年末,大馬巴生谷遭遇的洪災不同,關鍵在於降雨時長及降雨量。
林健文表示,2021年末的巴生谷水災是36小時內持續降雨,市中心的排水系統擁有充分的時間慢慢排出雨水,因此並沒有在市中心形成水災。
「這種水災的現象與閃電水災不同,水勢是從下游地區逐漸漫漲至中上游地區。」
「位於下游地區的太子園以及巴生,該地區的河流及防洪池,需承載來自上游的水量,以及該地區自身的降雨量,兩者疊加則超出了排水體系的臨界值,繼而發生水災。」
至於大吉隆坡地區(Greater Kuala Lumpur)發生的閃電水災,林健文說,本月7日的降雨量是一般降雨量的3倍之多,顯然已超出河流承載量的閾值。
「在短時間內形成的雨量超出了排水系統的承載量,無法及時通過鵝嘜河、精明隧道與巴生河疏通,進而導致低洼地區遭遇水患。」
災害頻發 務必提高公眾憂患意識 無論如何,林健文強調,在未來雪隆地區仍會不斷重演閃電水災,「氣候不斷變遷,只需一場暴雨,吉隆坡便可能在1小時內,無可避免地再次發生水災。」
大馬向來很少有嚴重天災發生,使國人的防災意識顯得薄弱,林健文為此呼籲人們隨時提高警惕,下雨時儘量避免前往低洼地區;若發現河水水位高漲,地面出現積水,應儘早將車子等貴重財物移至高處,減少不必要的安全隱患及財物損失。
政府務必將預防災害的相關政策及法令透明化,提高公眾的憂患意識及加強救援學習,「不要等到天災發生後才想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