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日),新加坡新增2萬2201起2019冠狀病毒確診病例,再次回升到2萬起以上,累計86萬8542起。
其中,2萬1986起新增本土病例,包括2692起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呈陽病例和1萬9294起抗原快速檢測呈陽病例。
輸入型病例則有215起,PCR呈陽病例和ART呈陽病例分別有58起和157起。
新增病例當中有1萬9451起是通過ART檢測發現的低風險病例,占總數的87.6%。
目前的每周感染增長率是0.95。
(圖:來源自網絡)
死亡病例再度上雙
新加坡再有15人死於2019冠狀病毒併發症,累計死亡病例則達到1099起。
整體住院人數達1499人;普通病房有190人需要氧氣供給。
過去一天,共有1萬6667人出院。
在過去28天的44萬4923起確診病例當中,99.7%沒有症狀或只有輕微症狀,0.2%需要氧氣供給,0.04%住進加護病房,0.04%病逝。
截至7日,已有91%人口完成疫苗接種,69%已接種追加劑。
(圖:來源自網絡)
新冠或致大腦萎縮致衰老10歲
近日,一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新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不僅可能導致患者大腦灰質數量下降和腦組織損傷,還可能削弱其大腦執行複雜任務的能力。
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估計,新冠對大腦認知功能的損害相當於提前衰老了1歲至10歲。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可能會對此進行「自我修復」,但目前尚不清楚此類損害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癒合。
(圖:來源自網絡)
這項研究以英國生物庫(UK Biobank)中的785名參與者為調查對象,研究參與者的年齡在51歲至81歲之間,大約相隔三年接受了兩次腦部掃描,以及一些基本的認知測試。在兩次掃描之間,約51%的參與者(401名)新冠檢測呈陽性。感染新冠的參與者比起未感染的參與者出現了更多的大腦灰質萎縮和腦組織損傷,主要是在與嗅覺有關的腦部區域,其中一些區域還涉及其他大腦功能。
大腦灰質是信息處理的中心,能對外界的各種刺激做出反應。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牛津大學神經影像學專家格韋納·杜奧德指出,在自然的衰老過程中,人們每年都會失去一小部分灰質。例如,在與記憶有關的腦部區域,灰質的年均損失大約在0.2%和0.3%之間。
(圖:來源自網絡)
研究人員估計,感染新冠病毒對人體大腦造成的變化,可能相當於提前衰老了1至10歲。尤其對於老年感染者來說,大腦執行複雜任務的能力因感染新冠而進一步受損。
研究人員發現,感染新冠的參與者在「連線測驗」(Trail Making Test)中的得分低於那些未感染的參與者,這項測驗經常被用來測量執行能力和認知能力的衰退。新冠患者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這項測驗,這可能表明他們在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其他認知技能方面存在缺陷。杜奧德指出,這種能力的下降可能與大腦小腦特定區域灰質的損失有關。
不過,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損害能在多大程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逆轉和治癒。杜奧德表示,為了進一步監測新冠造成的影響,他的研究小組仍在繼續分析新感染者的腦部掃描。「在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腦中,有時會出現類似的微妙差異,但是這些往往都沒有通過神經成像來進行診斷或評估。」巴爾昌達尼教授補充稱,「大腦恢復是有可能的,但仍有很多東西是未知的。」
(圖:來源自網絡)
我是海羊,每天記錄和分享新加坡及世界各地有溫度、有高度、有時度的趣談,關注我,隨時了解新加坡靠譜的當地乾貨!
如果您對內容喜歡,期待您的轉發,也請您在評論區內留言互動!謝謝!
本文素材,觀點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您認為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及時刪除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