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局進行的調查顯示,退休和健康是有關聯的。研究團隊分析7903名年齡在55歲及以上的新加坡人後發現,退休男性除了到綜合診療所看病的花費較高,求醫次數也高出1.6%。統計數據則未顯示女性退休後受到明顯影響。
與達到重新僱傭年齡後繼續工作的人相比,選擇退休者到綜合診療所看病的花費較高,平均每年多出2.1%或426元,這種情況多數出現在男性身上。
中央公積金局今年1月公布「退休養老與健康調查」(Retirement and Health Study)中有關退休如何影響年長雇員健康的研究報告。這項追蹤調查自2014年展開,團隊每兩年會跟進同一批新加坡人的情況,通過問卷提出關於退休、身心健康、生活方式和社會參與的各種問題,了解他們的退休與醫療需求。
結果顯示,退休和健康是有關聯的。研究團隊分析7903名年齡在55歲及以上的新加坡人後發現,退休男性除了到綜合診療所看病的花費更高,求醫次數也高出1.6%。統計數據則未顯示女性退休後受到明顯影響。
團隊在報告中說,可想而知,退休者對醫療保健服務的使用率較高,是因為他們退休後健康退化或是有更多時間前往求醫。
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謝妮春博士和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陳惠君博士是研究團隊成員。針對退休者健康退化是否與生活方式不活躍有關,她們答覆《聯合早報》詢問時說,由於「退休養老與健康調查」沒有收集相關數據,無法在這項研究中為退休後健康退化歸因。但她們說,近日有另一項本地研究發現,做家務等定期體力活,對健康可產生正面影響。
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教授鄭寶蓮則認為,人們退休後在綜合診所的花費更高,可能與他們不再享有公司集體醫藥保險保障有關。
「這一直是我關注的課題之一。全國醫療保險計劃雖能照顧到住院等大筆開支,但人們仍須自己負擔較小筆的醫藥費。如果他們沒有為自己購買私人醫藥保險,一旦離開公司,就得為門診費繳付更多現金。」
另一個可能性是,社會要求女性在職場之外,扮演好母親、妻子、女兒等角色,而男性可能就只專注於工作,因此一旦退休,男性的生活方式突然改變,疾病便接踵而來。
鄭寶蓮說,上述研究中的另一項發現或許可說明這點。研究發現,工作滿意度與身心健康有關聯,原本從事滿意度得分較高工作中的退休者,他們的健康狀況較差、抑鬱症發病率也較高。
至於身體機能方面,研究團隊發現,退休對認知功能沒有太大影響。
團隊在報告中說:「這可能是發揮了退休的『蜜月』效應,即退休者能夠從事因工作限制而推遲多年的不同活動。突然參與嚮往的活動,可能在短期內削弱了退休對認知功能的負面影響。」
我國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齡和重新僱傭年齡分別是62歲和67歲,年長員工勞資政工作小組2019年建議,兩者分別調高到65歲和70歲。政府全盤接受建議並分階段進行。法定退休年齡和重新僱傭年齡今年7月起,將先調高至63歲和68歲。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