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水美食街經歷20載春秋,日前因冷清寥落、門可羅雀宣布永久關閉。當然,長命疫情是罪魁禍首,但是失魂落魄的牛車水何止是今天的事?而且嚴重到不是落魄,而是掉了靈魂,失了鮮血。
傳來牛車水美食街關閉的消息,和本地友人聊起,內心其實沒有任何漣漪,更沒有一點惋惜之意。
既然有文化含量、地緣便利、歷史使命,還有來自旅遊局的國家級整體性支援,為什麼牛車水美食街就一定得倒?
其實設立美食街的用意極好,在古老商店的街道旁設立美食攤位,藉此振興牛車水的商業活動,然則這一廂情願的想法卻忽略整體牛車水的弱點。
從牛車水的原生居民和商戶的逐漸搬離,由外來的商店填補,牛車水剩下的僅僅是中老年本地人的往日回憶和感情的依歸。這是客觀的大環境,丟失了大部分的本地客戶群之後,向旅客招手是美食街的核心策略,然而這也是它最大的致命傷。
即使在2013年,勞資雙方煞費苦心傾注400萬元提升美食街用餐環境,門面無限風光體面,商業意味卻超過文化內涵,依然不易再招徠本地客源,起碼感動不了我。
靠不上漸漸流失的本地客源,沒有新的本地年輕客源補血,再退一步去指望本地饕客也絲毫沒有「非吃不可「,」排隊再久也等到你「的美食極致誘惑力,美食街撐不下去絲毫不意外。
轉型缺乏「地利人和」 另一層緣由:原本作為商業單位,就以商言商,硬硬誕生出來的美食街身處周圍三個美食江湖地位超然的小販和熟食中心:牛車水、芳林公園和麥士威,論吸引力和價位都難以競爭,更別說疫情帶來的惡性影響。
因此寡不敵眾,還天生弱勢的美食街嘎然落幕也不是壞事,未來興許勞資各方在認清弱點的前提下讓美食街的概念浴火鳳凰,通過理性的籌措在適宜的時機捲土重來。
新契機:牛車水原生美食天堂的定位 不過我更傾向於永久性放棄美食街一廂情願的想法,全面發展和提升牛車水的原生美食天堂定位,提升和提攜原有的小販中心,改善環境。
又或者,給予有志成為小販的年輕人來到這個區域發展本地美食,製造入行的吸引力,給予最初的支援。剩下就是靠他們以真材實料加強和鞏固他們在市場的長久戰鬥力。
長遠來說,沒有麵包,根本不必空談傳承的理想。尤其是不久前新加坡小販文化榮獲到聯合國非物質文化的嘉獎和光環,更讓我們有理由慎重思考美食傳承的必要性和未來發展。我們政府一向最善於體面的硬體,其實軟體和靈魂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如今網際網路已經把人人變成智者,隨便一查就知道哪裡是遊客的陷阱,避都避不及;要打動旅客,我們必須仰賴真誠樸實的述說我們的美食旅程和內涵,只有在地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才有最大和恆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國人還是熱切關注牛車水 雖然失血失魂的牛車水已漸漸淪為另一個商業區域,只有在華族傳統節日張燈結彩一下,還每年中招被斥責錯字百出或燈飾造型突兀。當局可以將此視為公眾的期望難以滿足,倍感泄氣。
但是另一方面也代表人們還是熱切關注牛車水,需要牛車水在華族節日期間的熱鬧景象,還是希望它能以更體面的面貌示人,而不只是一味迎合遊客的口味。我想,這也是我們發展牛車水的盲點,沒有先做好自己,就想怎樣取悅別人。
在新加坡至今表現最好的是中峇魯一帶,有生氣,有活力,商品和美食都一樣有吸引力,值得牛車水加以借鑑。
話說回來,牛車水美食街的商家血本散盡,冷清苦撐近兩年也實在不易,商家也盡力了,這樣的結局是必然。我們只能虛心反思,否則再多的美食街,再豐厚的投資都一樣下場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