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被歧視寧不做聲 受訪者:怕被標籤和觸犯「潛規則」

2022-03-29

示意圖:istock

本地有80%的雇員在面對不公平經歷時選擇忍氣吞聲,不去通報也不尋求幫助。有受訪公眾坦言,歧視與否有時屬於個人感受,難以量化,因此選擇能忍則忍,也有人說,擔心投訴之後反而引來反效果,擔心觸犯「潛規則」,被同事標籤和邊緣化。

據人力部公布上周最新公平僱傭調查顯示 ,有80%的雇員在面對不公平經歷時,未申報或尋求幫助,主要原因是擔心工作時會被邊緣化,或令工作關係變得尷尬,其次是覺得問題沒有嚴重到需要呈報。

雇員:覺得被歧視 但「講了也沒用」

在審計行擔任文員的張小姐今年30歲,她接受《8視界新聞網》訪問時表示,自己幾年前在前公司曾疑似因年紀較輕而遭同事歧視,為此倍感壓力,最終選擇辭職離開。

「比如他們好像會懷疑我的能力,並且對此私底下討論。之後有關我能力的『傳聞』也傳到管理層,而管理層也似乎對我的能力開始質疑。」

她忍耐了一段日子後,曾嘗試與相關同事攤牌溝通,結果卻發現「講了也沒有用」。

「因為管理層是不客觀的,有偏袒,不能就事論事。我覺得有點失望,是公司文化的問題。」

不過張小姐也認為,她的經歷或許並不一定屬於職場歧視。「或許算是辦公室政治?我不確定,因為歧視很難量化。」

有人因性別或國籍遭歧視

在建築公司任職的J小姐來自外國,她透露,前公司一名上司對女性職員和員工的國籍帶有刻板印象,本身就感覺到該名上司對她尤其刻薄。

在遭遇不公平待遇時,J小姐會向主管或更上一階的上司反映,但不會向公司的人力部門反映,因為聽說有「潛規則」,擔心自己身份會被查出,以後在業界會「很難混下去」。

人力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上星期四(24日)針對公平僱傭調查接受《獅城有約》訪問時表示,針對有證據的職場歧視案例,當局應該更加嚴格執法,也應該積極展開教育和宣導的工作,讓僱主和員工增強職場歧視和不公平僱傭做法的意識。當局也正在積極探討,如何把勞資政指導原則,納入法律框架里。

他也表示,目前的法律已經對受到無理由解僱的員工有保護;碰到歧視的雇員,也可向勞資政公平與良好僱傭聯盟(Tripartite Alliance for Fair and Progressive Employment Practices,簡稱TAFEP)求助。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新加坡今早突發大案!通緝犯逃跑撞車,警方圍捕三人涉毒被捕!
  • 醫院食齋米粉3樣料 患者指7元太貴
  • 慶建國60周年 榴槤攤日送600公斤榴槤
  • 剛完成訓練就倒下!新加坡30歲戰備軍人離營後猝死,國防部緊急叫停NS FIT課程!
  • 涉及白礁附近撞船事故 兩名船員被控上法庭
  • 我國同柬埔寨深化再生能源與農業貿易合作 繼續加強東協團結
  • 危駕撞死人案 總檢署:男子自稱曾是國大生一事警方調查中
  • 逾四成年長國人已領取SG60鄰里購物券
  • 新加坡警方重拳出擊,芽籠「大掃蕩」!10名中國女子因無工作準證陪酒,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