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侯温辉透露,工程系的奖学金申请学生本就多于可颁发名额,僧多粥少情况下本就几率渺茫,再获知曾借贷国家高等教育基金(PTPTN)者的申请成功率会更低时,感叹越发无奈。
侯佩玲的每学期学费逾1000令吉,而哥哥侯温辉的学费则每学期4000令吉左右。换而言之,侯家每隔3个月就要想方设法,掏出5000多令吉的学习费用来缴付。
兄妹曾动念暂停学业 但深信唯有教育是脱贫钥匙
侯佩玲表示,家境困顿,她和哥哥不是没有想过暂搁学业外出工作帮助家计,毕竟没办法同时兼顾学业、工作和照顾母亲三头烧。
“说实在,我们一家的月收入不及2000令吉,是低收家庭(B40),从小我们兄妹就看着父母为了讨生活昼夜辛劳,一周内要一人打3、4份薪资不高的工作,没有不为钱而愁的一次。”
她说,她与哥哥打小就坚信,唯有把书读好,靠着渊博的知识是带领一家人走出贫困,过上不再为钱烦恼日子的唯一路径,故此坚持学习,况且能被马大入取,实属不易,不愿就此轻言放弃。
“妈妈因过劳而中风后,爸爸一人养家已经很吃力,这场火灾就像是让我们一家人方寸大乱的一个打击,而尚未毕业的我们兄妹更是有种卡在半中间,不着地的无力感。”
“我们期许的未来还有一段距离,希望社会大众能扶我们一把跨过去,我们也相当感激所有人给予的帮助和机会。”
侯温辉则表示,过去几个月,家里近乎等同于毫无收入来源,是靠着以前的积蓄咬紧牙关度日。
“万幸,车子已经供完,没有房贷和车贷的压力,否则情况势必雪上加霜。如今是盼望能有个转机,筹足重新起步的资金,让我们摆脱生活困境。”
他说,父亲经营20年的家具工作坊可谓他梦想发芽的初始之地。
他表示,过往曾到工作坊协助父亲,在制作木工中累积的经验对于现在他主修工程系颇有帮助,是父亲和工作坊带给了他深厚的启发。
“店内的结构现在都还在脑海里,从谷歌地图仍清晰可见旧店样貌,心里会很不舍得,因为如今都烧到面目全非了。”
【爱心捐款】
有意捐款者可在一个月内,以支票或网上转账方式,将义款交至本报。一旦逾期,本报将把支票按址退回,或自动转入东方慈善公益基金内,协助其他有需要人士。
采用网上转账,我们的银行户头是Maybank 5140-7500-0321 Oriental Daily Sdn Bhd(Charity Account),请读者务必在银行转账的收款人参考资料(HAU PEI LING)中注明受惠者的个案编号(2133)或英文名字,再把转账单据电邮至[email protected],或传真至03-26926336。不需要收据者无须提供地址。
采用支票者须在支票背后注明受惠个案编号或英文姓名(2133 HAU PEI LING),支票抬头写上“Oriental Daily Sdn. Bhd(Charity Account)”,寄至本报吉隆坡办事处:Wisma Dang Wangi,38,Jalan Dang Wangi,50100 Kuala Lumpur。询问电话:03-26916336。
捐款人也受促在电邮提供个人姓名、地址及电话等资料,方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