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个在“以移民为基础”之上建立起的国家,有着一流的教育资源,全球排名第一的安全、法治环境,加上多元化的语言环境和外交上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态度,成了不少选择低龄留学家庭父母心目中理想的海外留学国,其中也不乏一些选择“移民不移居”的家长。
近期,新加坡上热搜的新闻有两个。一个是4月14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宣布,他的下一任接任者为现任内阁财政部长黄循财。黄先生并不是新加坡传统意义上的“精英”,相当一部分新加坡年轻公民形容他是“精英中的草根,草根中的精英”。
另一个是关注度颇高的新加坡投资移民新政。根据新规,通过投资移民成为新加坡永久公民需要投资2000万新币(约合近1亿人民币),但参与“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的投资者并不包含在这个群体内。
杨东平教授曾提到,新加坡经济奇迹的背后,实际上是教育奇迹。
那么,新加坡教育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曾经一度受到争议的分流教育模式,近年来发生了哪些改变?为什么新加坡会有延续至今的双语教育?在新加坡教育中,又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关注【国际教育视界】,进入公众号页面“星标”我们,掌握国际教育动向不迷路。
文、编丨Kate
图丨网络
谈到新加坡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也许是新加坡学生高达14%的哈佛录取率和多数高官毕业于牛津、剑桥这两所英国顶级学府。此外,新加坡学生在多次的PISA测试中也因屡次位居前列的优异表现而受到关注。而在藤校录取和PISA成绩优异的背后,其实是新加坡学生突出的国际化素养。
在经合组织发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报告中提到,新加坡中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十分突出,无论是在对全球课题的掌握上,还是跨文化沟通等综合能力上均在27个参与国和地区中位居前列。
之前曾有不少媒体报道和分析过新加坡分流制度存在的问题。但其实,即使是新加坡的分流制度也经历过多轮改革。
01 宽松的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
作为亚洲的学术中心之一,新加坡的学前教育一直备受推崇。与其它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加坡的幼儿园与学前教育中的托育与幼儿园连接和融合在一起,从体系来看已逐步完善。
而从类型和学制来看,新加坡幼儿园与我国相似。而从入读条件来看,新加坡采用的是无门槛式入读。
此外,在新加坡还存在一个十分庞大的陪读妈妈群体,按照政策,新加坡会为陪读妈妈或陪读奶奶发陪读准证,允许其合法居留和照顾小孩。一年后,陪读妈妈可申请在当地应聘一份新工作。
在托育阶段,新加坡关注的是孩子的身心及安全,会有专门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士来帮助孩子在婴儿、学步和幼儿阶段进行个性化和系统化培训。
负责照顾幼儿的孩子需要了解包括婴幼儿指导框架,掌握营养、心理发展、婴幼儿语言、早期教育理论等多方位知识,也包括教学、游戏等创造设置,情绪管理、问题解决和家校沟通等多项技能。
02 分流制下的“精英教育”转型
不同于幼儿时期的教育,新加坡学校学生在小、初阶段就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在入读前需要通过AEIS或S-AEIS的考试。而在中学时,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将开始成倍增加。
分流模式给普通孩子带来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新加坡政府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推出了针对分流模式的多次改革。
在2004年,新加坡将K12阶段的五次分流选拔考试改成了仅保留1%的人才选拔,而在2008年,取消了小学阶段的全部分流考试;并在2021年,将六年级毕业会考(即小六会考)评价方式改为积分制,并在同年进行中学分流改革,预计将在2024年全面取消中学分流,改用“学科分级计划”的评价方式。
“学科分级计划”简单来说就是A同学可以和B同学一起在高等级别的英语班级学习,同时可以和C同学在中等级别的数学班学习。
而按照新加坡教育目前的分流制度,选择四年制的新加坡学生要在初四那年参加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入读高中的O水准考试(O-Level)。
选择五年学制的孩子有两类,学术班的孩子比四年制的孩子多了一项O水准考试(O-Level)前的测试 —— 剑桥N水准考试。
但艺术班的学生可以直接跳过O水准考试进入艺术类院校修读第五年课程。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