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没有结束,更不会有胜利;眼前还有三个世纪大挑战

2022-05-15     于晏     20831

今天(5月15日)是卫塞节,是新加坡的公共假期。

与两周前的劳动节和开斋节一样,今天卫塞节也是长周末,新加坡各处挤满了出门逛街、休闲、野餐、郊游、运动的人。

新冠疫情没有结束,更不会有胜利;眼前还有三个世纪大挑战

(图源:张洋)

比如新加坡天府会,今天就在麦里芝蓄水池办了场“感恩母亲节健走”,数十人参加。

不只是新加坡开放,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放了,新加坡的一些旅行社已挂出了境外旅游广告。

新冠疫情没有结束,更不会有胜利;眼前还有三个世纪大挑战

新冠疫情没有结束,更不会有胜利;眼前还有三个世纪大挑战

自4月27日大开放以来,新加坡开始引来昔日的喧闹与繁华,从两年的深山穷谷一步一脚印坚毅往外走。这是自二战以来,新加坡最黑暗的深谷。

我不由得想起了去年的这首歌:

“在这岛国,万众一条心

嘹亮歌声,朋友们齐声唱

前路漫漫,哪怕千万险

美丽明天,我们再度实现”

从深山穷谷重回文明世界,值得庆幸。但,谈不上庆祝。

这场与冠病-19病毒的交锋,在我看来,永远不会结束,也不会有胜利。更何况,在前方路上等着我们的,还有三场世纪挑战。

一个是信任与秩序,一个是经济难关,一个是气候变化。

“好日子”还在后头。

人类与病毒的相克相生

还是先说说病毒。

30亿年前,第一个碳基生命的始祖——原始细胞诞生。与原始细胞诞生的同时,病毒也横空出世。

从细胞的出现,生命向多样化复杂化演化,形成能够新陈代谢、对外界应激,并能自我复制的有机体。到了280万年前,人类的始祖出现,并演化至今。

另一方面,病毒的结构则十分简单,通常是一层核酸和蛋白质外壳,包裹着遗传物质。它无法自我繁殖,只能借用宿主的细胞寄生,才能进行自我复制。

例如普通感冒病毒,接触鼻腔的黏膜后,把它的遗传物质注射到上皮细胞里,人体细胞会在这种欺骗下帮助感冒病毒复制数百、数千个它的后代,然后这些后代病毒又会被释放到细胞外面去感染其它的细胞。

新冠疫情没有结束,更不会有胜利;眼前还有三个世纪大挑战

病毒很小,假设把冠病毒放大到普通米粒那么大,把1.7米高的人同比放大就相当于50公里,这比5个珠穆朗玛峰堆在一起还要高,可见病毒之小。

在30亿年的生命繁衍过程中,相比微生物,人类是后期物种,这就造成人类与微生物,包括病毒,形成共生体,而非你死我活。

绝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没有致病性,而且,许多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些病毒可以维持生物有机体的健康,包括真菌、植物、昆虫和人类。

人类生活在这个共生体完美的平衡中。实际上,如果没有病毒,人类活不下去

一个例子是人类的胎盘。有证据表明,人类的遗传密码来自于1.3亿年前感染人类祖先的古逆转录病毒。《新华日报》报道,早期哺乳动物祖先利用基因组中多余的病毒片段,借助共生的逆转录病毒演化出了胎盘。而其他的共生病毒,又帮助人类从一团细胞最终变成了成熟的胎儿,并保护人类免受各种病原体的侵害,尔后顺利地呱呱落地。换句话说,若不是借助病毒蛋白质的话,就不会演化出最初的有胎盘哺乳动物,更不会有后来的人类。

新冠疫情没有结束,更不会有胜利;眼前还有三个世纪大挑战

每个人的DNA都携带有10万个左右的病毒的遗传信息,占据了人DNA的8-10%。这些病毒可能是在过去的数百万年里面不断的感染人类的原始祖先,并且把它们的遗传信息整合到了人类的DNA当中。

科学界普遍认为,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当瘟疫出现时,被病毒袭击的宿主,要么自身产生抗体得以适应而生存下来,要么死亡乃至于灭绝。人们在感染病毒之后,为了生存,自然会驱动身上的所有细胞予以反击,幸存下来的则一步步演化、强化。因此,病毒学家与人类学家们一致认为,病毒是人类演化最有力的驱动力

还有另一个例子。所有生物都时刻需要的氧气,植物只为地球提供了大约25%的氧气,海洋里的微生物则提供了高达50%的氧气。有一种病毒叫噬菌体,专门感染并吞噬细菌,每天杀死20%的海洋微生物和50%的海洋细菌。通过淘汰微生物,噬菌体病毒确保产氧浮游生物有足够的营养进行高速率的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维持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包括人类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