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月巴扎为何物?上海的巴扎跟新加坡的有何不同

2022-05-16     缘分     21918

除了上海之外,游历中国西北的时候我也遍访巴扎。喀什的老城巴扎,在艾提尕尔清真寺边上,天黑后出市,卖烧烤、羊肉串、哈密瓜、西瓜、石榴汁……卖石榴的小贩全副武装,仍旧冻得手脸通红,我也冷,但鲜榨的石榴汁又凉、又甜,喝到人心里惊涛骇浪,像在喝液体的宝石。挪到羊杂摊前,摊主手脚不停地忙着,一口热腾腾的大锅,羊杂正在沸腾的汤里翻滚,锅沿插了一圈羊肠灌的面肺子。我不会维语,旁边会汉话的食客帮我翻译,十块钱(人民币)一份。我坐下来,摊主将水煮的羊杂捞出来飞速切块,浇几浇热汤,淋一大勺辣酱撒一把芫荽,冒着热气盛上来,在漫长的西域冬夜里我为之泪下。

还有一度休市了好多年的乌鲁木齐夜市,敦煌的沙洲夜市,兰州的正宁路夜市……在中国,巴扎往往可以用“夜市”这个更清雅的词替代,令人联想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景致,却丝毫不改其浓郁的市井气息,仿佛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流连于这些灯影青烟,人语砧声,就是在浏览属于我这个世界的市井人间画卷。

所以刚来新加坡第一次看到pasar malam这个词的时候,语言学出身的我能够第一时间反应过来,pasar明显和bazaar同源,那么malam想必就是夜晚的意思。世界色彩缤纷,每个角落都在诞生属于自己的文化,但又有诸多共同之处彼此相连。

兀兰巴扎的惊喜

位于兀兰的夜市巴扎正是这样的结合。去了芽笼士乃和甘榜格南两个大的斋月巴扎之后,HR和我说,兀兰也有个小的,是冠病疫情之后刚开,规模不大。我溜达到兀兰去,结果非常惊喜——兀兰的巴扎更像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巴扎:兀兰地铁站外面草地上支起巨大的帐篷,底下挂满无数小灯,小灯下面不仅有排长队的小吃摊、水果榴梿摊,还有歌舞演出,结霜桥过来的旧货市场摊,半真半假的珠宝手表摊,锅碗瓢盆手机数码小商品摊,还有数不清的抓娃娃机,帐篷外面草地上还有给小孩玩的迷你海盗船和旋转木马……

这不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吉卜赛人的集市,充满了魔幻气息又无比真实。我迫不及待投身这热闹场景,成为其中一员。

回去的路上我把兀兰巴扎的照片发在IG上,获得了一众当地人的回复:咦,兀兰夜市,它又回来了!又亲切又惊喜。我这才意识到,这个斋月巴扎也是一度成为兀兰附近民众生活一部分的兀兰夜市,也因疫情一度中断,今年是这几年第一次开。

我突然有些感动。斋月就要接近尾声了,而无数夜市正慢慢复苏,人世间的美好景象又一次夺回了被病毒占领的时间。

文:瞿秋石

斋月巴扎为何物?上海的巴扎跟新加坡的有何不同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