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脹再創新高,日子再回不到以前了

2022-05-26

新加坡的通貨膨脹日益逼近。

3月以來,新加坡的核心通脹率達到10年來的最高水平,同比增長2.9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對不斷飆升的核心通脹率保持警惕,因為這意味著高漲的物價似乎不會在短時間內下降。

核心通脹能讓我們了解物價的長期走勢,它不包含價格波動較大的商品,例如食品和能源,因為這些類別可能會受到天氣和戰爭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但這都只是暫時的。

教授簡介

掃碼查看

英文簡歷

蔡道鋁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策略與政策系

高級訪問研究員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

經濟學博士

教研領域:管理經濟學、全球經濟的宏觀經濟原理等

最近幾個季度,美國和歐洲幾個主要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都創下了新高。由此看來,受到疫情重創的全球經濟必須要再打一場硬仗,才能迎來復甦。

新加坡金融監管局和新加坡貿工部今年4月表示,「目前,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急劇上漲,俄烏衝突和各地區的疫情再次導致供應鏈中斷,受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通脹壓力已進一步加劇。」

但同時,金融監管局也表示,核心通脹預計會在未來幾個月進一步上升,然後在接近年底時放緩。

對於通貨膨脹會持續多久的問題,各國經濟學家展開了激烈討論。一些地區的通脹壓力預計會得到緩解,但具體要等到何時,則取決於那些外部衝擊會持續多長時間。

戰爭與疫情帶來的暫時性衝擊

首先,俄烏戰爭已持續了11個星期,沒人知道這場戰爭還會繼續多久。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許多大宗商品的主要出口國,兩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和葵花籽油出口國。

由於歐洲的經濟制裁,俄羅斯的商品買家也減少了很多,特別是其備受抵制的石油。而燃料短缺和港口封鎖,也讓烏克蘭農民的糧食難以出口。

由此可見,世界各地的能源和農業部門都受到了嚴重影響。雖然俄羅斯和烏克蘭以外的出口國現在是價格的主導者,但為了應對物價上漲,消費者現在都在減少消費,抑制自己的消費需求。

從歷史角度來看,因為一些短期衝擊而導致食品和能源價格飆升的情況往往會逐漸好轉。例如,2011年美國遭遇了乾旱災害,國際食品價格因此上漲到歷史新高,但隨後幾年又回落到了乾旱前的水平。

如果烏克蘭只能種植一小部分農作物,便無法滿足全球的糧食需求,最終將會有無數人流離失所,基礎設施也會因此遭到破壞,造成長達數年的傷害。

在世界的另一邊,中國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也令全球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今年4月,中國的製造業活動已經跌至兩年多來的最低水平。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給全球供應鏈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商品製造和運輸的成本變得更高,消費者的錢包也因通貨膨脹而「縮水」。

然而,即便是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最終會放寬,封鎖上海、深圳,甚至是北京等重要城市造成的經濟損失也無法徹底被吸收。很多有關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預期也被下調了。

與此同時,企業也會積極尋求解決供應短缺的替代方案。新加坡貿工部政務部長劉燕玲(Low Yen Ling)於5月9日在國會表示,雖然中國的封鎖政策推遲了製造業和建築業的進口,但大部分企業還有能力應對。

總之,戰爭和供應短缺帶來的通脹壓力在中短期內不會完全消退,但會給各行行業帶來不同的影響。

大國政策下的長期性衝擊

實際上,美國等主要經濟體在疫情期間實行的過度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對經濟發展非常不利。各國央行和政府也別無選擇,只能制定政策來應對疫情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但最終的結果卻令他們大失所望。

美國政府為抗擊疫情增發了3萬億美元的國債,這些資金大多被美聯儲購買。雖然疫情過後,經濟逐漸復甦,消費也開始出現了回升趨勢,但同時美國已經停止了大部分的援助政策。

這種壓力可能會帶來長期影響,因為它關係到許多已開發國家政府在財政方面的可持續性。增發國債意味著各國可以選擇印鈔來實現這種政策,但這種方式也會降低貨幣的價值並導致更嚴重的通貨膨脹。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美國政府的國債大約等同於美國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如今,這一比例已經上升至140%。

2022年3月,美國的年通脹率為8.5%,達到了1981年1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高通脹、供應鏈中斷以及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過度寬鬆的政策造成的,這對政策制定者來說,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目前,美國政府是否能創造足夠多的財政盈餘來償還這些債務,是投資者正在關注的重點。如果政府無力償還,美聯儲就不得不承擔更多債務——這其實與美聯儲正在出售債券減少貨幣供應的努力背道而馳。此外,如果增加債務,則將會削弱美元的購買力。

像美國這樣的國家需要在結構上進行有效的財政改革。但從政治上講,制定緊縮性的政策往往比較困難。美聯儲已經宣布將在2022年進行7次加息,以便讓通脹率降至2%。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新元升值,緩解物價上漲

新加坡金融監管局已經收緊了貨幣政策,提高了新元兌換其他貨幣的匯率,其邏輯很簡單:如果新元走強就意味著,我們在國際市場上以更優惠的匯率為購買的商品支付更少的費用。

新加坡直總平價超市消費者為選購商品結帳

新元一旦升值,即便國際商品價格上漲,新加坡消費者也不需要支付高價。對許多家庭來說,這一舉措有助於減輕物價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

然而,新元升值也意味著出口的商品會更貴,這可能會使新加坡的企業很難在全球市場上保持競爭力。因此,對於貨幣政策的每一步變化,我們還需仔細斟酌。

迫在眉睫的滯脹威脅

自疫情爆發以來,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局勢都變得動盪不安。在短短几周內,全球經濟就遭受了好幾波嚴重衝擊,很多國家的經濟也遲遲無法得到完全恢復。

2022年5月,新加坡超市消費者在冷櫃前挑選牛奶

如今,全球高通脹和物價飆升的情形可能會讓我們聯想到1970年代,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當時,石油危機引發了嚴重的供應問題,政策制定者只能通過增加總需求的方式來應對供應危機。

這些因素相互疊加,最終引發了「滯脹」——各國GDP增長緩慢,通脹率和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

毫無疑問,現在令全世界感到沮喪的是,儘管我們與新冠疫情已經鬥爭了兩年多,但似乎很難再回到過去那種無憂無慮的日子。

對於目前的通貨膨脹,眼下雖然無完美之策,但新加坡仍會謹慎地調整政策來緩解外部衝擊,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強勁增長,遠離「滯漲」的威脅。

文章英文版首發於Channel News Asia

原文標題為Commentary: Inflation will get worse before it gets better

作者:蔡道鋁,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策略與政策系高級訪問研究員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我在新加坡做了刮宮小手術,花了37000!」
  • 獅城女新山受傷 求助無人理 還是新加坡最好!
  • 女傭跨5樓窗沿擦窗 僱主:我在旁看著
  • 新加坡政要齊發祝福!為什麼東南亞國家都在過節?
  • 雅詩閣將在全球擴張業務 預計2028年之前開設逾300家新住宿房地產
  • 三名男子涉嫌參與洗錢犯罪組織 周二被控上庭
  • 本田預虧六成 日產現25年最大虧損
  • 黃永宏:我國扮演中間人角色 無法左右大國決策但可誠實反饋
  • 女神卡卡星期天開唱掀時尚熱潮 閃亮前衛服飾需求增加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