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美国这样的国家需要在结构上进行有效的财政改革。但从政治上讲,制定紧缩性的政策往往比较困难。美联储已经宣布将在2022年进行7次加息,以便让通胀率降至2%。
新元升值,缓解物价上涨
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已经收紧了货币政策,提高了新元兑换其他货币的汇率,其逻辑很简单:如果新元走强就意味着,我们在国际市场上以更优惠的汇率为购买的商品支付更少的费用。
新加坡直总平价超市消费者为选购商品结账
新元一旦升值,即便国际商品价格上涨,新加坡消费者也不需要支付高价。对许多家庭来说,这一举措有助于减轻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
然而,新元升值也意味着出口的商品会更贵,这可能会使新加坡的企业很难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因此,对于货币政策的每一步变化,我们还需仔细斟酌。
迫在眉睫的滞胀威胁
自疫情爆发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局势都变得动荡不安。在短短几周内,全球经济就遭受了好几波严重冲击,很多国家的经济也迟迟无法得到完全恢复。
2022年5月,新加坡超市消费者在冷柜前挑选牛奶
如今,全球高通胀和物价飙升的情形可能会让我们联想到1970年代,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当时,石油危机引发了严重的供应问题,政策制定者只能通过增加总需求的方式来应对供应危机。
这些因素相互叠加,最终引发了“滞胀”——各国GDP增长缓慢,通胀率和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
毫无疑问,现在令全世界感到沮丧的是,尽管我们与新冠疫情已经斗争了两年多,但似乎很难再回到过去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
对于目前的通货膨胀,眼下虽然无完美之策,但新加坡仍会谨慎地调整政策来缓解外部冲击,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强劲增长,远离“滞涨”的威胁。
文章英文版首发于Channel News Asia
原文标题为Commentary: Inflation will get worse before it gets better
作者:蔡道铝,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策略与政策系高级访问研究员
*本文观点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机构观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