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新加坡的小夥伴一定熟知這道菜——海南雞飯。可謂是新加坡「國菜」。據稱,海南雞飯是從中國南方海南省的早期中國移民那裡改編而來的一道料理。海南人傳統上僅使用特定品種的文昌雞進行料理,至今流傳於東南亞各地的海南雞飯是早期的海南僑民改良而成的,佐以馬六甲辣椒醬(用薑蓉、蒜末、雞湯、桔汁與新鮮辣椒合製成獨門辣椒醬),是所以新加坡人的共同回憶。
但最近,類似的梗圖不斷出現,海南雞飯的攤位已經淪落到賣尖叫雞的地步了......
這主要是因為馬來西亞政府的雞肉供應短缺。馬政府宣布,從6月1日開始停止每月出口360萬隻活雞,直到它的雞肉供應與價格恢復穩定為止。由於本地進口的雞肉有三分之一來自馬國,這項措施將衝擊新加坡的雞肉價格與供應。新加坡4月份的雞肉價格也上漲了5.7%。業內人士表示,雞肉的價格漲幅將保持在4%至6%之間,而過去五年的平均漲幅為1.5%。
原因
雞肉價格上漲的首要原因是烏克蘭衝突。這場危機中斷了烏克蘭對歐洲和中東國家的家禽出口,但更大的衝擊是對穀物的影響。烏克蘭是玉米和小麥的主要生產國,它們是雞肉飼料的組成部分。隨著全球供應的關鍵來源被切斷,這給家禽養殖戶帶來了巨大打擊,因為這些原料是養雞要素的主要部分。在英國,一隻雞的價格較去年年底上漲了約8%。不斷上漲的能源和運輸成本加劇了這一問題。
全球供需失衡
馬國禁止活雞出口,折射了全球農糧產品供需失衡的現象。全球極端氣候頻發,影響了農糧的生產。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事,進一步破壞了全球的農糧供應鏈。供需嚴重失衡,加上市場的投機行為,導致農糧產品價格暴漲。通貨膨脹躍升成為當前全球普遍面對的問題,包括農糧生產大國。
印度尼西亞是全球最大的油棕生產國。由於國內食用油短缺,它最近先後短暫禁止棕櫚油產品與原棕油的出口,導致國際棕櫚油市場的價格上漲。印度是全球第二大小麥生產國,酷熱氣候影響了它的小麥生產。最近,它禁止小麥出口,使國際小麥市場劇烈波動。
農糧生產國禁止農產品出口,乃是雙面刃。雖然它穩定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但也削弱了農產品企業與農民增產的積極性。經過棕櫚油企業與農民的強烈訴求,印尼政府撤銷了棕油出口禁令,但短暫的禁令已影響國際油棕市場的供應與價格。
新加坡該怎麼做
在全球農糧短缺以及生活費高漲的壓力下,農糧生產國減少或禁止產品出口的現象,形成新常態。糧食入口是 新加坡「三大食物籃子」戰略的主要一環。新有必要順應新的情勢,強化供應鏈的韌性,以快速填補供應缺口,並減緩輸入型通脹的衝擊。
新加坡是一個外向型經濟的小國,有必要與所有分隔的供應鏈相銜接,以落實及鞏固多元化供應的戰略。全球供應鏈碎片化的形勢,促使我國積極參與各種國際組織,並利用地理優勢,致力於發展為不同供應鏈的集散中心。這將有助於確保新在農糧供應突然中斷時,快速地填補供應缺口。
其次,俄烏戰事拖延與全球供應鏈斷裂,為糧供安全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為了確保供應的韌性,新加坡有必要加強糧食儲備,並在本地加速高科技農產的生產能力。相對而言,晶片短缺影響的只是汽車與手機生產商,但農糧產品供應中斷,則會引起消費者的恐慌及搶購,對社會穩定的衝擊迅速而直接。
第三,糧供安全與價格的穩定,有賴於消費者的配合。消費者應有心理準備,在傳統的農糧供應來源突然中斷時,接受不同供應來源的食品與替代食品。政府鼓勵國人食用冰凍肉類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但從馬國進口的雞肉,主要還是運到新加坡宰殺和冷卻的活雞。這顯示消費者對鮮活家禽的偏好。全球農糧供應短缺的現象可能持續好一段時間,在非常時期,消費者有必要調整心態,準備改吃冰凍雞肉或其他肉類。此外,供應不穩定意味著價格波動會更頻繁,國人須面對食物價格上漲的趨勢。
新加坡作為全球樞紐的地理優勢,具有相對優異的條件,來落實供應多元化的策略。但是,在地緣政治紛紛擾擾、全球供應鏈碎片化與農糧供需失衡的形勢下,這個優勢並非理所當然。民以食為天,有關當局應加速步伐,強化糧供安全。與此同時,消費者應調整消費習慣與偏好,以減緩食品供應短缺與價格上漲的衝擊。
參考來源:聯合早報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