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油王林恩强:从油耗子到身家18亿,又因石油负债45亿美元

2022-06-06     缘分     20058

新加坡油王林恩强:从油耗子到身家18亿,又因石油负债45亿美元

这一年是1963年,他所在的新加坡发生了一件大事,新加坡彻底脱离了英国人的统治,这个没有战略纵深的小国,成为了马来西亚的一个自由邦。

当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甚至有可能让这个小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那就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政策有着根本的分歧:

主要人口构成不一样,一边是马来人、一边是华人,信仰不同、文化不同,他们将要面临的,很有可能就是战争。

新加坡可能走投无路,但是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期,林恩强开始赚得盆满钵满,林恩强只有一个人,他只有一辆车,但是,他有着超人一般的精力和体力。

不大的新加坡,充满着林恩强的身影,只要是这个国家需要石油的地方,就有着林恩强和他的送油车。

不管是运输公司、电厂还是建筑工地,别人来不了的地方他来得了,别人来得了的地方他来得最多。

新加坡油王林恩强:从油耗子到身家18亿,又因石油负债45亿美元

李光耀年轻时

这时候,林恩强的生活就是推销——卖油——睡觉,吃喝拉撒在他看来实在是浪费时间,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就这样,林恩强在受尽各种人的白眼之后,终于有人肯和他说几句话。

在这些高高在上的人跟林恩强说话的刹那,林恩强知道,自己已经赢了,一回生二回熟,很快,这些人愿意和这个小伙子交朋友,紧接着,这些人就离不开林恩强了。

铁杵磨成针,林恩强仅仅花了1年多的时间,就把自己的业务扩张到了新加坡用油的各个角落。

因为新加坡在马来西亚的管辖范围中,所以,他的业务也以常人不敢想像的速度,扩张到了马来西亚的大种植园、矿场和工厂等。

出门靠同乡,那个年代的东南亚华人在互帮互助,林恩强的主顾很多都是秉持着中华文化的海外华人。

这些华人事业有成,也乐于帮衬炎黄子孙,但是林恩强敢于向马来人、英国人做生意。

新加坡油王林恩强:从油耗子到身家18亿,又因石油负债45亿美元

一辆车早就没办法满足林恩强的产业,从这时候开始,他开始招兵买马,一时间他就拥有了好几辆运油车,业务也越来越大,钱也越挣越多。

他像是不知疲倦一样,又把目光从陆地看向了海洋,他看到当年“油耗子”们旁边驶来驶去的巨型邮轮,想法又冒了出来,这个别人做得,我林恩强为何做不得?

02、从今以后,他是“OK林”

林恩强准备玩一把大的,大到很有可能让他这么多年积攒的积蓄全部灰飞烟灭。

1968年,林恩强花掉了所有的积蓄,还借了很多人的钱,他的目的是买到海上的一艘巨轮,这是一艘100吨的邮轮,名字叫“海狮号”。

他买了,这就是兴隆集团的第一艘百吨油轮,踏在这艘游轮上,林恩强终于能够走向国际能源的舞台,从这一刻,这个渔船上的小渔民已经有了大企业家的雏形。

也是在1968年,新加坡的总理李光耀知道这个小国需要稳定的经济。

所以,他处决了两名准备在新加坡安装定时炸弹的印尼人,这个小国的强人政治家,冒着巨大的风险处决了这两个罪犯。

东南亚本地人群情激愤,但是在这里的海外华人却觉得有了一个主心骨。林恩强看到了这个新闻,当他看到电视上李光耀的时候,也看到了新加坡的潜力。

从这时候,他开始进军国际石油贸易以及航运业务,俗话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林恩强购置了数十艘大型游轮,还建立了著名的亚太地区最大的独立石油产品仓储中心——环宇仓储。

“赌性更坚强”,生活中的林恩强是一个玩扑克的好手,他觉得勤奋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他喜欢赌,更喜欢大赌。

所以,连带着整个兴隆集团都成了他在世界这个“赌场”中的筹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隆集团的几次大手笔让人咋舌。

他敢在90年代初收购5艘超级邮轮,还定制了足足19艘特殊邮轮。在1998年还通过价值1.2亿美元的一艘巨型中型邮轮,直接购入了46万吨之巨的柴油。

从这时候开始,他就成为了新加坡柴油贸易的绝对霸主。

这时候的林恩强已经成为了新加坡最大的私营船主和最大的独立石油贸易商,最辉煌的年代,林恩强的产业达到了140亿美元的石油交易总值。

新加坡油王林恩强:从油耗子到身家18亿,又因石油负债45亿美元

这时候的林恩强,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OK林”。

一路走来,林恩强的性格并未变化,即便家财万贯,但是依旧仗义豪爽,自己的账上只要有流动资金,无论如何也不提欠款之事,朋友找他借钱借车,甚至借自己产业的货船,他也从未拒绝,林恩强只是说一句“OK”。

来者不拒,你只要是我的朋友,我就帮你,这就是林恩强朴素的世界观,就这样,林恩强有了声势浩大的人脉。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是十几岁的时候,自己第一次笨拙地说出英文“OK”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新的外号,他是林恩强,但也是权势滔天的“OK林”。

他说“OK”的时候,众生欢喜,但是反过来说,这个有着全球客户网的石油巨擘林恩强,当他说“NO”的时候,就像是给其他在新加坡的燃油商判了死刑。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