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武吉知馬路末段,公路筆直,路旁是櫛比鱗次的豪華公寓小區。
人們今天進入武吉知馬路末段(介於舊荷蘭路與金文泰路),會發現這裡公路寬廣筆直,兩旁栽滿樹木,綠樹成蔭,花草飄香。挨在路邊的則是櫛比鱗次的豪華公寓小區,外觀亮眼。
這樣的優雅環境景致,肯定是房屋經紀嘴上常說的「鬧中帶靜,理想家園」。可是,誰曾想就在三四十年前,同樣這裡,卻是連綿上公里的工廠一條街。這些工廠雖不致於造成污化,但運輸車輛忙碌出入,肯定不是什麼理想家園所在。
香菸。醬油。拖拉機
武吉知馬老居民齊裕鎏(70歲)回憶,從舊荷蘭路開始的工廠,最先見到的是樂富門(Rothmant)香菸廠、接下是拖拉機(Tractor)工廠、天華(Tian Hua)印刷廠、美國電器廠(GE)、慕娘(Borneo Motor)、楊協成醬油廠,到末端轉入金文泰路前則是綠色巴士的車廠。
他過去家住武吉知馬路8英里處,每天出門上下班,都經過這一路段。他說,這裡工廠密集,其實並不稀奇,在那個時代,武吉知馬路地段還屬偏遠的山芭,工廠在市區外落戶理所當然,更何況從武吉知馬路通往荷蘭路的後山,還有一大片墳場。
兼職徳士司機謝慶耀(69歲)如今在開車經過武吉知馬路段時,對這裡也有印象。上世紀70年代末,有整兩年的時間,他就在楊協成醬油廠的員工餐廳工作,除周末外,每天都會途經這裡。
他回憶,當時的醬油廠實際上只是小規模生產,主要廠地還是用作羅厘的停車場。這些羅厘,平時用做運輸總廠生產的汽水;這個汽水廠就坐落在對街的杜尼安路(Dunearn Road),傍晚放工後,這些車輛總得尋找地方停放。結果,工廠管理層決定就近買下廠地,解決這些交通工具的停車問題。
楊協成的工廠,現在就變身成為銀樹園(The Stering)的公寓小區。
他也記得,在經過拖拉機工廠時,還可以見到它製造的毛毛蟲牌子(Caterpillar)履帶式鏟泥機,停放在廠房範圍展示。到80年代,這個地點易手給陳唱國際(Tan Chong),改成它代理的日產(Nissan)汽車展廳和檢修中心。今年2月,汽車展廳關閉,變身成學前中心。
至於天華印刷廠,現在成了The Casscadia和Nexus兩個公寓小區。印刷廠已不復在,不過它門前的一座電力廠,仍然保留著「天華」的商號。
陪巴士等添油
退休人楊中勝(70歲)也記得這裡的綠色巴士車廠。
他說,70年代初的國民服役兵營是位於大士(Tuas)尾的第六步兵營,周末往返軍營都會經過武吉知馬路。有時候,巴士到了車廠這裡,會轉入車廠內添油,結果全車搭客一起等候,浪費不少時間。
這座車廠後來變身為雙層的麥當勞坊,據知也是麥當勞的訓練總部。它也設有雙層的麥當勞快餐店,平時吸引許多學生放學後到這裡來溫書聚會。
後來,眼看武吉知馬地段成為人們心儀的家園,大廈業主在年前推出集售,改換成商住兩用的阿爾柏王園大廈(KAP)。不過,當年生意盈門的麥當勞快餐店,在新大樓修成後消失,還是令許多人懷念呢!
水淹武吉知馬
如今受歡迎的武吉知馬住宅區,在上世紀末其實是人們「避之則吉」的地段,不是太多人願意在此安家立戶,因它曾是兩大「災區」:一是水患,一是塞車。
先說水患,武吉知馬當時有多個低洼地區,每逢大雨加上潮水影響,瞬間變成汪洋水鄉。駕車經過往往受困其中,進退兩難,有時可長達數小時。對此,許多老居民或武吉知馬路的使用者,仍然印象深刻。
1958年3月11日水患,武吉知馬路一帶淹水情況嚴重,汽車受困水中。
1964年6月12日水患,武吉知馬一帶大淹水,不少車子受困水中。
本地詩人寒川(本名呂基炮,71歲)上世紀60年代就讀於武吉知馬路5英里的華僑中學。他記得只要碰上大雨,學校便宣布提早下課,讓學生不致延誤行程令家長擔心。
現在家住武吉知馬美世界一帶的寒川說:「想起學生時代的災情,仍然心有餘悸。」他記得有一回武吉知馬淹水,馬路水深至小腿,他回家上車下車,都是涉水而過,輾轉回到直落亞逸住家時,遲了一個小時。所以,他對當年學校體諒學生而提早下課,以及老師送走學生回家時殷殷叮囑路上要小心,心存感激。
位於武吉知馬路上段的美世界市場興建於1962年,曾設上百間小店屋。
武吉知馬路上段的美世界中心外觀。
所幸,政府這些年來致力解決水患,包括加寬加深武吉知馬路與花拉路交界處的水道,終於把數十年來的水患問題克服,安定下來。
武吉知馬最後一次大水災發生在2009年11月中旬,傾盆大雨之後,武吉知馬水道不堪負荷,這一帶成了澤國。
在威美路(Wilby Road)的後山,大水更像決堤山洪奔泄而下,灌入武吉知馬路與杜尼安路,結果緊挨威美路的嘉鴻園(The Tessarinna)小區首當其衝,地底的半個停車場成水池,水高處淹至車輪上部,引擎泡水,數十輛車遭殃,損失慘重;這個嘉鴻園就是前面說的樂富門香菸廠舊址。
嘉鴻園居民吳鏗勁(70歲,退休人)是受害人之一,他的車被積水半淹,損壞程度無法修理,唯有報廢。雖獲保險公司慷慨賠償,但他自此再不想擁車。
居民把這次災情形容為「嘉鴻大海嘯」,深恐大水再次光顧,於是多次開會商討後購買器材,堵截雨水灌入停車場。政府後來也加寬加深威美路一帶的水道,武吉知馬水災總算不復再。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不過,事隔十多年,就在今年8月傾盆大雨再次來襲,以致武吉知馬路段再現突發性淹水,武吉知馬路水道猶如河水般,急流滾滾,把兩旁道路和下行市區的杜尼安路淹成水鄉,路過車輛全部無法通行。
有關當局事後立即宣布,將在三個月內墊高杜尼安路,短期內解決積水問題,另外也會改善這一帶的排水系統,加強防洪能力,相信問題就此解決。
搬遷馬場,解決塞車
其次是交通阻塞,武吉知馬中區是新加坡賽馬場的所在地,每逢周末賽馬期,數以萬計馬迷都會從島國四面八方湧來搏殺,希望一圓發財夢。
武吉知馬馬場。位於武吉知馬6英里的賽馬場,每逢賽馬日,人山人海。
於是在開場前和散場後,馬迷路經的武吉知馬路和杜尼安路就會出現嚴重塞車,致使其他駕車者都得繞道而行,以免無端受困車龍。至於居民,若非逼不得已得外出,都寧願呆在家中。
1993年政府宣布武吉知馬賽馬場搬家,以作為居住用途和其他發展。1999年,馬場正式移到克蘭芝,當年受盡堵車之苦的武吉知馬居民,終於鬆一口氣,可在周末回復正常生活。
馬城外觀
武吉知馬賽馬場自1933年4月啟用,已超過半個世紀。馬場設計由建築師麥卡侖(Swan MacLaren)操刀,他也是著名的萊佛士酒店與維多利亞紀念館的設計師。
話說武吉知馬賽馬場搬走至今超過20年,但原址仍無任何發展跡象,它留下的建築大樓、看台和園地,繼續作為餐飲、消閒和運動中心。周圍的場地則變成小酒店、訓狗場、舊車買賣中心。由於場地寬大,這裡的舊車中心可停放上千輛車。
管理層兩度易手,從馬城(Turf City)改名為大看台(The Grandstand)。每逢周末,公眾前來運動、消閒與餐飲,倒是相當熱鬧。在冠病暴發前,這裡寬廣的場地優勢,還被用來辦了一次模仿曼谷「喳都喳」的周末市場,反應不錯。
今年4月,在武吉知馬原已廢棄的馬來亞鐵道局火車路,搖身變成全新的鐵道走廊,吸引一批又一批遊人到此遊覽,使得蛻變中的武吉知馬,呈現一番新景象。
武吉知馬脫胎換骨,從半荒蕪的工廠地帶到令人欣羨的住宅區,改頭換面之大,堪稱是化腐朽為神奇。
(圖/作者:新報業媒體有限公司提供)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