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霞近照
在我们这一代从事华乐的人中,提到“大姐”,可说是无人不晓:她就是弹扬琴的周碧霞。大家都知道她是现在华乐坛上年龄最大的华乐工作者,从1965年开始学习扬琴,直到1993年退休。由于她的年龄比所有的团员都大,所以不管是在乐团里或平时,大家都尊称她为大姐,包括历任人民协会华乐团及新加坡华乐团的指挥马文、李雪玲、顾立民、林哲源、瞿春泉、吴大江、胡炳旭、叶聪等。大姐的一生可说是见证了华乐在新加坡从萌芽期、发展期到现在的丰收期。
周碧霞与著名指挥家瞿春泉(左)和胡炳旭合影
大姐是广东人,出生于1933年。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广东大戏,觉得音乐很好听。1965年她开始学习华乐,最先在中峇鲁联络所跟一位老先生学习扬琴。那时候的扬琴是地方戏曲中所用的小扬琴,比较小型,样子像个大蝴蝶,所以也叫蝴蝶琴,音域非常窄,只有两个多八度。
参加东方女子华乐团
过后大姐又参加女皇镇联络所的乐队,那里有一支乐队叫东方女子华乐团,指导是林亚周。这支新加坡最早期的女子华乐团,还曾经在新加坡广播电台主办的华乐比赛中荣获冠军。
60年代东方女子华乐团的珍贵照片
1969年,大姐以扬琴考进当时的人民协会华乐团,考官是林源河议员和马文老师。马文老师是驻团指挥,而我也在同一个时期以笛子考进人协华乐团,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大姐。
大姐在团里有大姐大的风范,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做事情积极且有条理,喜欢助人,所以深得团员和指挥的爱戴。
1971年马文老师回香港以后,他的一批学生包括大姐、吴亚发、杨荣春、王瑞贤、李志群及笔者等发起创立一个新的乐团——掘新民族管弦乐团。
之所以要发起组织这样的一个乐团,主要是当时我们都跟马文老师学习作曲。那时候,华乐作曲是一件比较新鲜的事情,许多搞华乐的人都不以为然,包括一些华乐界的前辈。有些人嘲笑我们不自量力:中国的乐曲都奏不完了,还搞什么自己的创作?
然而作为我们导师的马文却不这么想,他说:“虽然中国有很多乐曲可以让我们演奏,但是你们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国人,迟早你们总得要有自己的音乐,所以学作曲绝对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掘新民族管弦乐团的三头马车
为了实现理想,我们就得自己有一个乐团,可以演奏一些试验性的作品。马文老师回香港以后,仍然通过函授班的方式教导我们乐理,而掘新民族管弦乐团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成立了。
当时最主要的三个负责人就是大姐、大师兄吴亚发和我,我们就像一辆三头马车带领着这个团。因为有一位团员是应和会馆董事的孩子,所以会馆收留了我们,让我们免费借用场地排练。我们活动的地点就在当时的应和会馆。
掘新民族管弦乐团发展得相当快,不久后我们也成立了手风琴队,还有一个华族舞蹈团。这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团体,大家群策群力,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来了。为了赚取活动经费,我们到处去表演,有时也为了慈善而演出。例如有一次举团乘船过海到德光岛,为岛上的居民做慈善演出。在团里,大姐就发挥出她“大家姐”的风范,照顾年纪比她小的我们,常常提醒我们一些该做的事情。
1972年我们在维多利亚剧院举行了两场盛大的演出,其中主要以华乐为主,间中也有舞蹈跟手风琴队的表演。我们的乐团也演奏了自己改编及创作的一些乐曲:比如我改编自小提琴曲的《卖艺人》《夏夜》;改编自单簧管独奏的潮州音乐《画眉跳架》;创作华乐曲《波涛》;王瑞贤作曲的《河边的小姑娘》……
成为第一批人协华乐团全职团员
虽然成立了掘新民族管弦乐团,但是我们还继续留在人民协会华乐团中。马文老师回香港以后,人民协会又从香港聘请了吴大江来当客卿指挥。
不久后吴大江受聘到新加坡重组人协华乐团,成为该团正式指挥。他看过掘新的演出,求才若渴的他极力邀我们加入人协华乐团。当时我刚出来社会工作,非常忙碌,两边没办法互相照顾到。1973年,我参加了人协的一场大型演出以后,也就离开了人协华乐团,但是大姐还是继续留在人协。1974年人协华乐团开始成立职业性的乐团,大姐也成为人协华乐团第一批全职团员。最早的六位全职团员是:潘耀田(笛子)、吴奕明(琵琶)、杨秀伟(唢呐)、周碧霞(扬琴)、林亚玉(琵琶)和许丽芳(小三弦)。
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大姐大约40出头,在人协的薪水是120元。当时人协就只有6个团员吗?当然不是,这只是朝向乐团专业化发展的开始阶段。乐团还保留着几十位业余的团员。在顾立民指挥的时期,全职乐员慢慢增加到21位。平时一些小型的社区演出,就只出动全职团员;若有大型音乐会演出,就联合业余团员,组成六、七十人的大乐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