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讀完心情變差不如眼不見為凈 越來越多人選擇不看重要新聞

2022-06-15

眼不見為凈,耳不聽為清?

過去一年各種令人沮喪的負面消息正在世界各地上演,例如已持續了兩年,從擔心害怕過渡到厭煩又不得不共存的冠病疫情,再如俄烏戰事以及通貨膨脹等,讓越來越多人產生「鴕鳥心理」。

路透社新聞研究所周二(6月14日)發布的年度數碼新聞報告顯示,雖然大多數的受訪者有定期閱讀新聞,但其中有38%稱經常或偶爾會主動對上述那些重要的新聞避而不看,這一數據比2017年的29%高了許多。

另外,約36%(以35歲以下者居多)稱閱讀這些新聞會使他們心情變差。不想看新聞的主要原因是報導重複性高,尤其是在疫情跟政治方面。

一名27歲的英國受訪者告訴研究人員:

「我主動避免接觸會令我感到焦慮,或可能對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的事情。」

「我會儘量避免去看有關死亡和災難之類的新聞。」

其他人則表示,

新聞涉及很多他們寧可不去觸碰的爭議問題,或是他們無力改變的事情。

還有許多年輕人表示,他們認為那些內容難以跟進和理解。

這份報告的數據來自46個國際市場中的9萬3432人。這個在線調查大概在2月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前完成。在那之後,研究人員又在5個國家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問題更加深化。

人們對媒體的信任度下滑 (法新社)研究報告說,在受訪的國家中,有半數國家的民眾對媒體信任度下滑,僅7個國家的民眾對媒體信任度上升,與疫情期間得出的研究結果大不相同。

整體來說,外界對媒體的信任度,從疫情期間44%,小幅下滑至42%。

美國民眾對媒體的信任度最低,僅26%。

新加坡的情況沒那麼糟。民眾對新聞的信任度去年達到頂峰後,今年略下降至43%,但仍高於疫情前的水平。

該報告中寫道,

烏克蘭危機以及冠病大流行提醒了人們,準確、公正、儘可能接近真相的報道的價值。但我們同時也找到證據顯示,新聞的鋪天蓋地無孔不入、多數新聞的「報憂不報喜性質」、看完後令人感到無助且無力改變、加上網上「有毒」(toxic)的辯論,都讓許多人選擇暫時或永久避而不看新聞。

然而,歐洲目前出現了戰事,加上大規模的難民危機,都加劇了疫情所帶來的衝擊,更別忘了氣候變化的威脅也在日益逼近,這讓大家在全球範圍內感到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

對於可靠信息、謹慎的新聞內容以及經過深思熟慮的辯論的需求,從未像現在如此強烈。

人們對那些能夠鼓舞人心、讓大家對更美好的明天抱持希望的故事的渴望,也同樣強烈。

大家都去哪裡看新聞時事? (聯合早報)研究也發現,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通過傳統媒體獲取新聞。

每周有多達78%的18至24歲群體是通過新聞聚合器(aggregators)、搜尋引擎和社交媒體訪問新聞。

在這個年齡層,40%的人每周使用TikTok(抖音海外版),其中15%的受訪者說,他們是通過TikTok查找、討論或分享新聞。

在新加坡,社交媒體方面的新聞消費模式也似乎正在發生變化,有39%的人使用WhatsApp看新聞,39%則通過面簿瀏覽新聞,而使用Telegram(18%)和Instagram(17%)看新聞的人,正在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Telegram在新加坡也越來越受歡迎。不過它也面臨著用戶通過傳播「假新聞」來吸引追蹤者的問題。


相关文章

  • 新加坡牛車水熟食中心爆衝突!男子在嬰兒旁吸煙遭勸阻後動怒,燙傷食客手指!
  • 新加坡大選,執政黨狂勝,有些人連褲衩都輸掉了......
  • 在新加坡買車太難了駕照考11次才過、擁車證64萬、買二手車還被坑
  • 快撿漏!運到美國的貨,轉到新加坡了
  • 前妻帶兒子改嫁他人 男子稱情敵虐待兒子要申請個人保護令
  • 西北社理會推出建國60攜手健康運動
  • 花拉路附近的京士路 發生突發性淹水
  • 京士路突發性淹水已消退
  • 蓋茨基金會在我國落腳 以強化同東南亞地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