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谷物行业来说,今年是尤其困难的一年。国际上的各种因素令全球28%的小麦出口陷入困境,导致近几个月的小麦价格飙升40%之多。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在3月份被预测本年将是有史以来收成最糟糕的一年。5月中旬,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印度,由于气候变化问题导致小麦产量短缺,也宣布了禁止小麦出口。
虽说谷物行业目前尚未称得上一蹶不振,但业内各大品牌都纷纷未雨绸缪。新加坡食品集团——Viz Branz味驰品食集团(下称Viz Group或味驰集团)作为国内谷物食品龙头品牌,将近55%的销售额都来自麦片产品销售,而在过去9个月里,麦片产品的销售额则增长了13%,远超上一财政年度增长率。虽然在销售额方面有着不错的成绩,但面对当前谷物行业的冲击,味驰在麦片产品原材料——小麦和面粉的投入成本上也同步提高了约20%。
"到目前为止,这对我们来说影响并不大,因为商品成本还没有转移到麦片产品的市场价格上。" 味驰集团执行长锺廷毅说道,"但从长远来看,如果麦片消费价格上涨超过30%,那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就会转向其他品类和产品。"
Viz Branz执行长 锺廷毅
显然,就当下谷物行业环境而言,小麦的价格还会持续攀升。对此,味驰集团计划加快扩大产品线以作应对,其中包括大力发展整体销售额占比较小,但一直长期存在并可谓是集团基因的咖啡产品线业务。
1 重整管理
味驰集团迎大变革
味驰集团成立于1988年,2002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2020年被中东地区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恩伟资本(Investcorp),通过其亚洲食品成长基金(AFGF)收购。
作为一家成立超30年的集团,且业务团队遍布东南亚各地区,味驰过往在企业文化上难免相对传统和保守,内部工作往来流程也相对繁琐,每个子公司都有其独立的总经理、财务团队和人力资源团队。
受疫情影响,去年11月加入味驰的钟廷毅尚未有机会走访东南亚地区的业务和探访员工,其中包括在东南亚的三家工厂(集团共六家工厂)、遍布新加坡和缅甸的业务团队、以及横跨该地区的分销网络。但面向国内业务板块,锺廷毅率先将销售和供应链团队整合,统一领导管理。同时将集团内各子公司之间的交流及工作方式进行了变革,强调“One Viz 味驰一心”的理念。
"我们有很好的产品和品牌,但你可以感觉到各子公司之间是完全独立分开的,"锺廷毅谈到他对味驰的第一印象时说,"上海的咖啡团队和广州的麦片团队即使同处一个集团下,但是并不认识对方,也从来没有见过面。这是一个相对碎片化的运作,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在管理。”
自Investcorp收购味驰集团以来,主要动作就是更换领导层,专注建立和扩大中国业务,成功招募锺廷毅便是其中之一。在加入味驰集团之前,锺廷毅曾于强生、亿滋、达能、维他奶等跨国企业任职高管。此外,集团领导层还增加了一位主要在新加坡工作的财务长和在中国工作的首席营销官。
"这个行业的人才库是存在的,但最大的挑战是在于如何找到既具备系统性管理快消品业务所需的过硬专业技能,又具备能在如疫情等艰难时期灵活应变管理业务的软技能的全面综合型人才。"Investcorp董事总经理Walid Majdalani说道。
"我们希望能找到有蓝筹股背景的高管人员,要有实践经验和能力,有创业精神,并经历过带领过业务转型。在寻找人才的过程中,能够与候选人面对面地交流是疫情形势下最难克服的障碍"。
Investcorp董事总经理 Walid Majdalani
"我们希望能找到有蓝筹股背景的高管人员,要有实践经验和能力,有创业精神,并经历过带领过业务转型。在寻找人才的过程中,能够与候选人面对面地交流是疫情形势下最难克服的障碍"。
2 紧跟机遇
拓展业务市场
味驰集团在国内约90%的业务都集中在南方四个省份: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而接下来,味驰计划在国内另外13个省份扩大业务的立足点,重点放在湖北、广西、河南、江苏、湖南和江西。未来五年内,味驰希望能够将核心四省以外的业务占比从10%扩大到30%。
中国谷物市场的相对可预测性机遇,是这一战略的基础。根据Statista的数据,国内谷物早餐市场的规模在过去10年里一直稳步上升,预计到2027年年复合增长约10%左右(当然这是在俄乌战争之前的预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