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多,終於再次看見熟悉的夜市帳篷。香噴噴的地瓜球、烤香腸、嘟嘟糕,還有備受歡迎的漢堡包和土耳其烤肉串,各種令人懷念的夜市食物映入眼帘。除了各色食品,夜市必不可缺的就是給大人小孩們帶來歡樂的遊戲攤位。
五顏六色的氣球和水池中的「鴨子」是夜市標配,攤位的架子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洋娃娃和獎品,總能吸引小孩的目光。
(唐家鴻攝)
夜市再度回歸,人潮比疫情前不減反增。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們再逛夜市,感受夜市獨有的熱鬧氣氛。除了享用美食和購物,當然也不忘帶著孩子來一場射氣球大戰,好把心儀的獎品贏回家。路過的人也駐足旁觀,似是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
本月至少有10處 夜市重開食攤搶手人潮比疫前增兩成
冠病措施逐步放寬,在新加坡各處舉辦的夜市迎來人潮,隨著成本提高,夜市食物和商品的價格也上漲,但人潮不減反增,人流量比疫情前高了近20%。
根據夜市承包商的面簿貼文,新加坡在6月份至少有10個地點主辦夜市,包括白沙、大巴窯、兀蘭、裕廊西和淡濱尼等。
記者日前走訪位於兀蘭地鐵站和大巴窯地鐵站附近的夜市,發現相比疫情前,大多食物和商品的價格都上漲了5角至2元左右,但不少食物攤位在晚餐時間還是排起長龍。
在兀蘭地鐵站旁的夜市規模相對較大,有七八十個攤位,約半數售賣食物,其餘的則售賣日常用品、衣物和電子產品等,也有不少遊戲攤位。夜市一旁還放置30多張桌椅,供食客坐下用餐。
售賣燕窩水的攤主洪寶玉(57歲)受訪時說,現在夜市的人潮回流,生意不錯,但由於成本提高,她得將燕窩水的售價調高5角,幸好顧客都可以理解。
洪寶玉說:「疫情期間我們在牛車水租了個攤位做生意,租約要到8月才到期。現在回來夜市開檔,那邊攤位的租金還是得照付,夜市的收入就暫時用來支付那邊的租金了。」
玩具攤老闆楊華財(74歲)在疫情期間當起兼職送貨員,直到夜市重開才有機會回到夜市擺攤。
他說:「雖然現在人流很多,但不知道這股熱潮能維持多久。面對租金、水電費、運輸費、搭攤位的費用等成本的提高,我只好把玩具的價格上調一兩元。我不敢漲太多,擔心顧客嫌貴。」
大巴窯夜市規模較小,有近20個售賣食物的攤位,以及擺放夾娃娃機的區域,售賣日常用品的攤位僅有兩三個。
謝姓燒烤攤主(46歲)受訪時說,時隔兩年重開的夜市,人潮比疫情前還多,但大部分攤主都面對成本增加的問題。「我不敢隨便調整售價,因為夜市有不少燒烤攤,顧客會對比價格。」
疫情期間,不少夜市攤販暫時另謀出路,如今夜市重啟,人潮已回流,但一些攤販還需要時間重新安排工作才能回歸。
謝姓攤主說,大巴窯的夜市場地不大,規模比較小,但攤販的數目還是比以前來的少。「很多攤主都在疫情期間租店做生意,他們的租期尚未結束,不可能因為夜市重開就立刻回來。」
夜市時隔兩年多再度回歸,許多食物攤位在用餐時間排起長龍。(唐家鴻攝)
主辦方:食物攤較易出租 創業青年也不少
大巴窯夜市主辦方鄭隆記商展的負責人鄭坤華受訪時說,目前公眾對夜市的反應熱烈,相較於疫情前,人流量提高將近20%,但他不確定這股人潮能維持多久。
他說,現在辦夜市的成本上升約25%,攤位的租金也調高了25%。「我注意到,現在售賣食物的攤位比較容易出租,到夜市創業的年輕人不少。」
鄭坤華透露,在疫情前,要把所有食物攤位出租得花兩周的時間,現在10天不到攤位就租完,售賣日常用品的攤位反而比較難出租。
兀蘭夜市承包商林自翔受訪時說,現在舉辦夜市主要面臨的挑戰是成本提高,考慮到攤販可能無法支付太高的租金,他會儘量控制租金的漲幅。
顧客:是否光顧攤位 衛生是主要考量
不少居民說,因為懷念夜市的食物和氛圍而來,漲價的幅度在他們可以接受範圍內,但疫情當前,攤位的衛生才是他們是否光顧的主要考量。
住在兀蘭夜市附近的王曉清(41歲,銷售工程師)和兒子陳熠愷(15歲,學生)受訪時正在排隊買食物。陳熠愷說,他們之前就留意到夜市,當天特地和媽媽到夜市吃晚餐。
「好久沒有逛夜市了,很想念這裡的食物。」
王曉清說:「我在兀蘭長大,過去這一帶經常有夜市,現在趁夜市重開就全家一起來體驗一下氣氛,這畢竟是一種新加坡文化。」
金文泰居民張釧傑(45歲,行銷人員)特地開車帶妻兒來逛夜市。他受訪時說:「現在是學校假期,所以把孩子帶過來,能再次逛夜市的感覺太好了。」
宋姓公務員(27歲)則覺得,比起疫情前,重開的夜市少了些許氣氛。「人潮比我想像中的多,我現在逛夜市也會特別留意攤位的衛生。」
文:姚可嘉
攝影:唐家鴻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