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號,華爾街日報發布的一篇文章《新加坡如何重振製造業》,我看之後,有很多想法,跟你分享一下。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新加坡這麼小的國家,搞搞貿易和金融服務就可以了,怎麼可能會發展製造業?
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走訪了不少新加坡跨國企業的工廠,發現裡面已經高度自動化了,用上了很多先進科技。跟傳統流水線擠滿了工人的工廠不同,新加坡的工廠里人很少,機器人很多。
比如英國航空航天公司勞斯萊斯的工廠里,有兩百名員工,每年生產4800片鈦合金的發動機葉片;
mRNA技術企業BioNTech每年生產上億劑量的新冠疫苗,但是在這裡只有80名員工,其中還有不少是坐辦公室的白領;
吸塵器製造商戴森開發了先進的自動化製造工藝,由300多台機器人組裝數百萬個電機,只有很少的操作員和工程師在進行監管;
現代汽車投資了4億新加坡元,也就是19億人民幣來建設一個占地面積4.4萬平米的工廠。這是什麼概念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占地86萬平方米,差不多是現代的近20倍。
這麼小的工廠竟然能大批量製造汽車?現代汽車的解釋是,凡是能用機器人解決的,就一定不會用人力。這個工廠是高度自動化的,需要的土地面積和勞動力,比傳統工廠少很多。
這個工廠會在今年年底投產。據說消費者下單後,還可以在工廠里全程觀摩自己汽車的製造過程,車子從工廠里一出來,當天就可以把它開走了。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期待的體驗。
為什麼這篇文章說新加坡是在"重振"製造業呢?因為確實衰退過。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製造業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5年的27%下降到2013年的18%。
後來新加坡制定了對跨國企業友好的政策,比如減免稅收、合作研發、補貼高技術工人等等,積極邀請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在這裡建設。到了2021年,製造業的占比回升到了22%。
但是,製造業就業的工人數量並不高,甚至已經連續八年萎縮了,不過機器人密度是最高的。2021年,新加坡每一萬人擁有605台機器人,是全球第二高,僅次於韓國。
高度自動化的好處是即使將來跨國企業要把工廠搬離新加坡,也不需要擔心會不會損害遷出地的就業率,沒有傳統製造業沉重的包袱。因為把一堆高科技自動化生產線搬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比重新建廠、然後招聘大量工人要方便多了。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從事製造業的員工,在新加坡正在成為白領。過去8年來,從統計數據看,製造業勞動力下降了18%,因為很多職業被統計到了高技能人才、技術工程師這些崗位上,而這些人已經達到了整個製造業人數的74%。原因是自動化的普及,對工人素質、學歷的要求也變高了。
所以,與其說是重振製造業,我倒認為新加坡正在打造一個未來的科技製造產業。以前的製造是人力密集型的,未來的製造是科技密集型的,也就是大量的先進科技能上就上,對人力的需求越來越少,尤其是那些重複性勞動的工作肯定是第一批被替代掉的。
如果是放在二三十年前,在那個主要靠大量工人和流水線作業生產的時代,把大批跨國企業遷到新加坡是完全不敢想像的。但是因為機器人、先進位造、人工智慧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多並不是優勢,質量比數量重要的多。有對科技產業未來的洞察,一批優秀的人才,有資本的強力支持,就可能形成新的製造基地。
高密度的科技人才聚集在一起,利用先進科技來推動生產力,就能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就是為什麼人口只有550萬的新加坡也敢大張旗鼓搞製造業了。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要提前布局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產品,未來二三十年有五個萬億美元級別市場的方向:無人駕駛電動車、家用機器人、AR和VR、柔性顯示和3D列印設備。我們要圍繞這些方向主動出擊,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製造業集群。
目前看,新加坡正在努力之中,比如3D列印已經大量用在通用電氣在新加坡工廠里的噴氣式發動機上,一些工廠開始用3D列印技術製造3D列印設備,被稱為"製造機器的機器",這些都代表了最前沿的技術。
新加坡是一個很好的示範,也給我們的一個提醒。我們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純粹靠勞動密集產業是難以維持製造優勢的。要懂得往科技方向進行大量投入,用科技實現更強的自動化,這才是製造業產業升級的關鍵。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