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做陶31年,創作2000多件作品,這位新加坡中餐大廚說沒有陶藝人生也無味

2022-07-01

陶瓷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碗、盤、杯子等器皿,看似質樸粗糙,卻帶有厚實的生命力之美。

30年前的一場廚藝比賽,觸動中餐館行政總廚梁志賢學習陶藝。他的家中到處可見陶器,客廳、廚房、飯廳、甚至是臥室,都擺放著他製作的陶瓷作品。

多年來,他完成了逾2000件兼具手感和美感的陶瓷作品。透過雙手的溫度,直覺和想像,最後經由高溫窯燒,走出窯爐的泥巴變身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這些陶藝作品有的樸素、有的實用、有的華麗,沒有市價,卻更無價。他不斷在做陶的過程中找到樂趣與滿足感,歷練人生。

1992年,梁志賢參加廚藝比賽,要為自己烹制的菜肴手作盤子,決定向哥哥討教學習陶藝。

(謝智揚攝)

美食需要陶器來襯托

餐盤能夠襯托美食,讓一道菜式的呈現更圓滿。1992年,梁志賢為了參加廚藝比賽,要為自己烹制的菜肴手作盤子,而決定向哥哥討教學習陶藝。

談到自己的學陶經歷,他說:「第一次學做陶其實不成功,做出來的顏色也不是我要的。但我就慢慢學、慢慢做,越做越起勁,好在陶器有永久性,做好的陶藝作品也可以收藏或送人。」

他說,太太對陶藝也有點興趣,兩人早期曾一起做陶瓷,家裡還曾經有過迷你窯爐。如今,他每一兩個星期會到直落古樓的3Arts做陶、燒陶,平時也到甘榜格南跟陶藝師傅周紹潘學陶藝。

疫情阻斷措施的兩個月期間,待在家中的時間多了,他因而創作出約40多件陶瓷作品。「有時候下班後在回家的路上想到要做些什麼,回家後就做一些碗、杯等,完成之後,就比較容易睡得著。」他將自己的陶藝作品收藏在家中各個角落,或將它們擺放在餐館中,希望能有機會辦一場陶瓷慈善展。

戴著口罩的廚師是梁志賢疫情下完成的陶藝作品。(葉曉虹攝)

喜歡粗獷的陶瓷作品

陶瓷在燒制之後,會因溫度等條件不同,有了不同的成果,然而這也是陶瓷美的所在。

他坦言自己以前做陶前會先描畫出來再做,現在要做什麼,則隨心所欲。「我喜歡沒有規律,比較粗獷的陶瓷作品,像是一些有裂紋的陶瓷,用的其實是較粗的泥,採用『過水一秒』的手法製作,看起來很自然。」

和許多人一樣,梁志賢一開始做陶會追求完美,現在學會了如何審美陶藝作品,方知缺陷也有缺陷美。「粗獷有粗獷的審美方式,有時候也要看作品擺放在哪裡,擺在這邊不美,擺在另一個地方它就美了。」

陶藝作品崇尚自然天成的美,缺陷有時也是一種美。(視頻截圖)

他坦言,廚師在廚房裡工作,有時候心情會比較浮躁,做陶藝時需全神貫注,可將浮躁化為平穩。做陶藝時會讓人樂在其中,心裡就聚焦在那塊泥上,不想其他東西,一直專注地做,讓人忘卻嘈雜喧鬧的世界。

燒菜和燒陶都具有難度,但梁志賢認為,要做一名陶藝大師要比當一個大廚還要難,陶藝從拉坯到修坯和上釉,大有學問,並謙遜地說自己還要請教許多人。

做陶如同做人

一團軟綿綿的泥巴,隨著機器的勻速旋轉,在梁志賢的雙手中靈活地上下移動,很快變成了一個杯子的形狀,再一變,又出來一個花瓶的樣子。他說:「做陶瓷時不能太緊張,太緊張做陶反而更易失敗。遇到苦難或挫折你都要去思考,就好像做錯事情得重來,這就是人生……」做陶就好像做人一樣,一定要堅持。

手工陶藝的意義在於它的獨一無二。在梁志賢看來,陶瓷作品似乎都有生命,多看它幾眼,就覺得作品越來越漂亮,百看不膩。他難以想像自己的生活哪天少了陶藝會如何,若真的就那麼一天,那將會是他人生的最後一天。

梁志賢建議初學者可從生活陶開始,做一些家裡可用到的杯和碗。(視頻截圖)

初學者必須先對陶藝有些興趣,梁志賢建議可從生活陶開始,做一些家裡可用到的杯和碗。「用自己做的杯子喝水,喝的水都是甜的。」他強調,最重要的還是找到一個好的老師,以便能進一步激發學習陶藝的興趣與熱忱。

生活對梁志賢來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做陶讓他的生活變得不再一樣,也改變他看待事物的心情與心境。「我會不斷想東西來創作,讓自己停不下來,給生活帶來動力。」陶藝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平凡卻不簡單,用一絲不苟的態度去塑造。

文:葉曉虹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你孩子沒記作業關我什麼事?」新加坡老師一番話炸翻家長群!
  • 新加坡周末逛街地圖 藏在街巷裡的文藝靈魂,像遊客一樣重新愛上自己的城市...
  • 新加坡2025年大選有哪些動向值得注意?【新加坡百問百答95】
  • 比爾蓋茨在新加坡找房!臉書聯合創始人也入籍新加坡,還有他們...
  • 新加坡泡泡瑪特母親節活動!指定款買一送一+買滿88新送禮物🥳長周末就去買買買~
  • 新加坡本地銀行開戶攻略指南——華僑銀行,您不可或缺的選擇
  • 黃循財出席衛塞節慶典:以佛教精神為紐帶,共築和諧社會
  • 今天快去!新加坡這裡有免費美祿!還有半價火鍋、特價自助餐....
  • 新加坡2025年大選有哪些動向值得注意?【新加坡百問百答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