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在新加坡有多少娃在学乐器?
我没有查到确切数据,坊间传闻,一半的娃都在学。那几所知名学校的孩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来一段乐器即兴演奏。我家老大全班30个人,只有5-6个没学过乐器。
我家老大学琴,是在正式进入小学之前。
艺术熏陶这种抽象高深的念头,我从来没动过。给孩子学习艺术、体育早就不能称特长了,这就是基本必备技能,和语言、数学一样。
学琴的理由也很简单——高配不一定能上,标配还是要有的。
如今老大已经P5,已经做了5年琴童,疫情前考过了4级,本来打算今年继续考级之路了,还没等到考试,却等到了和钢琴说分手。
明明是他先要学的, 怎么就走到了要分手这一步?
美好的开始
学琴是娃自己要求的,老母亲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明白在娃能真正欣赏和喜爱音乐之前,练琴就是折磨。
但是一想到至少是他自己想学,再加上老母亲虽然说不上专业,但也有过弹琴的美好时光,怎么着也把钢琴十级考过了,虎妈还会有犬子吗?
于是心里草率地构筑了一幅天才琴童的画面。
学琴伊始,特意找了一位年轻风趣的老师给他做启蒙。那时孩子、家长和老师都觉得小哥学得不错。
每天只需要练琴半小时就能完成,进步神速,而且他超喜欢听classical music,听完还能和老母亲聊聊他对曲子的感受,完全就是学琴的好苗子!就这样老母亲居然动了他能光耀门楣的念头。
现在想想还好老母亲不止一个娃,鸡蛋放不同的篮子就算不能保收益,至少能保命。
一年后,小哥的任课老师因为签证问题被迫回国,老母亲只好着手给他找新老师。
这次秉著名师出高徒的信念,找到了本地小有名气的钢琴老师,正常情况下这位老师的waiting list都排到牛年马月。
打听到老师会对资质好有潜力的孩子网开一面,于是老母亲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居然敢教一个琴龄一年的男孩“卡门”。没想到小哥居然弹下来了,最后把视频发给老师,老师也称赞他乐感不错。
于是老母亲如孔雀般怀着骄傲的理想,把小哥塞到了顶级钢琴老师手里。
好老师果然名不虚传,因材施教选择了既能弥补他短板,又能突出他特点的曲目练习。
曾经也有过幸福的高光时刻
虽然要很努力,才能垫着脚尖够到老师的要求,却让小哥的技艺突飞猛进,和老师学了一年后,就考过了四级。
成绩都是老母亲逼出来的
看到这里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什么神仙男娃!早期琴童的进步速度,和老母亲重视程度直接挂钩。
小哥每天练琴,老母亲必坐陪——和他一起数节拍,每一次敲键盘老母亲都要瞪大老花眼,确保指法正确,按下去不折指。还要观察手掌有没有握住,手臂、肩膀,甚至坐姿是否正确。
每次陪练,都要把老师上课内容重新教一次,手指的技巧,音乐的处理,老母亲一直尽量忍气吞声,坚持着没有教不会的娃,只有不会教的妈的信念!
面对小哥这种患重度懒癌的娃,老母亲一秒钟都无法松懈,也就是说老母亲倒杯水水一分钟不到的功夫,小哥都能灵魂出窍,任凭手指和身体自己在键盘上行尸走肉般随意乱动。
进入小三以后学业加重,又碰上疫情开始,所有课程都改为线上,包括钢琴。
一旦开了线上课,就相当于撕开了偷懒的遮羞布。一想到不用直接面对老师的批评,小哥自然而然也对自己放松得心安理得。
等重新开始实体课的时候,小哥已经是脱缰野马,再也无法专注了。再加上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了自我觉醒,甜言蜜语、小礼物和小奖励都无法哄着他专心致志练琴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