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日本的雙邊關係在安倍晉三的支持下不斷發展壯大,人們將永遠銘記他是新加坡的好朋友,新加坡也對刺殺安倍這一毫無理性的暴力行為表示強烈的譴責。
李顯龍總理(右)在發給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唁函中說,他有幸與安倍晉三(左)合作近10年,在對方的支持下,新日關係不斷發展壯大。(取自李顯龍總理面簿)
李顯龍總理7月9日發唁函給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代表新加坡政府對安倍不幸去世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外交部9日中午公布唁函內容。
李總理在唁函中說,他有幸與安倍合作近10年,在對方的支持下,新日關係不斷發展壯大,貿易投資、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市和文化交流等多個領域的合作日益擴大。
他舉例,新加坡和日本簽訂的《新時代經濟夥伴協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就是在安倍的領導下順利地進行第一次檢討。
安倍和新加坡的密切聯繫,也體現在他2015年特意前來出席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國葬儀式,以及2016年親臨前總統納丹的靈前弔唁。李總理說:「我們對此深表感激。安倍先生將永遠被人們銘記為新加坡的好朋友。」
李總理重申,刺殺安倍是毫無理性的暴力行為,新加坡對此表示強烈的譴責。
安倍是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李總理指出,「安倍經濟學」等具標誌意義的改革為日本做出了重大貢獻,日本經濟和社會在安倍任內進一步發展,許多日本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李總理說,安倍也是一位活躍的國際政治家,他在任內加深了日本與東協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區域組織的接觸,新加坡也和日本密切合作,促進自由、開放且包容的區域架構,以及多邊主義和貿易自由化。
他強調,若沒有安倍和日本的遠見和領導,《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不會成功締結。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9日也在面簿貼文指出,賦權女性是「安倍經濟學」的核心原則,這動搖了日本傳統性別角色的概念;安倍也希望促進女性就業,讓她們生完孩子後更容易重返工作崗位,並看到更多女性在工作場所擔任領導職務。她說:「日本失去了一位優秀的領導人。」
學者:堪稱二戰後
日本三大首相之一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藍平兒博士受訪時向《聯合早報》指出,安倍晉三2007年成功地提出「印太」和「四方安全對話」(Quad)概念,重塑區域地緣政治並最終獲得美國接受,又在國內鋪平道路逐步實現日本的「國家正常化」,堪稱二戰之後日本三大首相之一。
藍平兒說的三大首相分別是著重發展經濟讓日本從二戰中復甦的吉田茂、提出要扭轉日本「經濟巨人,政治侏儒」形象的中曾根康弘,以及安倍晉三。
藍平兒說:「在安倍之前,沒有人能預料到日本可以提出新構想重新審視區域關係和政治,這讓日本獲得地緣政治影響力。」
與此同時,安倍中間偏右且具實用主義的政治態度,使他在避免與中國正面衝突的同時,讓日本人不那麼抗拒和平憲法第九條的修訂。藍平兒也認為,安倍遇刺將讓他所屬的自民黨在10日舉行的參議院選舉中,收穫一定的同情票。
沈越:記者眼中
的安倍晉三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震驚全球。
這位上任時是日本戰後最年輕首相、卸任時又成日本史上在位最久的首相,曾在2013年至2016年連續四年來過新加坡,讓不少新加坡記者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他。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震驚全球。(法新社)
我對安倍的第一印象是在2006年9月。當時,我初到日本留學,恰逢安倍首次拜相。他含糊不清的施政口號:讓日本成為美麗的國家,曾讓我覺得匪夷所思。
而後了解,那是他尋求修訂和平憲法、讓日本正常化,擁有正規軍隊和交戰權的代名詞。
對此,國內外反對聲不斷,安倍首屆任期內閣又醜聞層出不窮,他的新手運氣很快殆盡,在短短一年不堪負荷因病閃辭。
執政黨自民黨頓時陷入混亂,輿論譁然,指安倍軟弱沒擔當,令他接近「社死」。
儘管事業和健康都跌入谷底,安倍似乎有一種本領,讓事物起死回生。
以政治生涯為例,安倍用了五年時間,以黑馬姿態又回到了原點。
據悉,安倍那段期間走訪了各地與民眾交流。他的面簿封面照片,過去10年來放著他在田間向農民老婆婆90度鞠躬的照片。
聽聞安倍不幸身亡,旅居本地的不少日本人惋惜說,安倍是受歡迎的首相。可見,他不得志的首屆任期是遙遠的記憶。
2012年底,安倍率領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中大勝,第二次拜相。這時的他目標更明確、作風更靈活,令人改觀。
執政之初,他專注搞經濟,提出安倍經濟學(Abenomics)。通過量化寬鬆、擴大財政支出、發展民間投資這「三支箭」,把日本從通縮的泥潭,即所謂的「消失的20年」里拽了出來。
2013年7月,他首次以日本首相身份到訪新加坡,展開半天「旋風式」訪問,並發表主題演講。我看到的是想把安倍經濟學一路延伸到東協的安倍。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然而,他想看到日本正常化的夙願始終如一。2014年5月,正值本區域海域局勢緊張之際,安倍再度訪問新加坡,是香格里拉對話上首名發表主旨演講的日本領導人。
他主張日本「積極促進和平」、為東協國家提供防衛援助、推動集體自衛權解禁,馬上引起矚目和挑起爭議。
隨後,不顧國內外反對聲浪,安倍內閣通過決議,以更改憲法解釋的方式解禁集體自衛權,允許出兵援助受攻擊的盟友,變相突破了憲法第9條的束縛。
他協助起死回生過的還包括《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在美國退出後,他推動餘下各國,包括新加坡在內重啟談判,最終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蓋板。紛飛而至的悼文,足以證明安倍的影響力。
公眾或許還會記得安倍被放大被刷屏的另一面,如他一路小跑去握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手、陪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打高爾夫時在沙坑摔跤、出席建國總理李光耀國葬時累得睡著了的畫面。
各種尷尬場面,都對安倍毫髮無損。只有潰瘍性大腸炎這箇舊疾,又成了他在2020年8月再一次閃辭首相的主因。
此時此刻,安倍槍殺案的海嘯或許已過,但漣漪仍在擴散,勢必波及到按計劃在今天(10日)舉行的日本參議院選舉。
至於安倍留下的一生功過,時間將作出判斷。
文:陳可揚、沈越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