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没有的新加坡,如何实现国民的“喝水自由”

2022-07-12     缘分     25221

这份协议保障了新加坡34年的饮水自由。

滴水没有的新加坡,如何实现国民的“喝水自由”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独立,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马来亚和新加坡都取得了内政自治的权力,这样殖民时期签署的条约自然得改一改。

1961年,新加坡同马来亚签署了一份50年期的供水协议,新加坡可以从柔佛州每天抽取1亿加仑的生水(即未处理过的水),价格是每千加仑0.03令吉,而柔佛州可以以每千加仑0.5令吉的价格向新加坡购买处理过的水。

1962年,由于马来亚和新加坡即将合并成为一家人,两方又签署了一份长达99年的条约,取水量也增加了2.5亿加仑,这样新加坡每天就可以从柔佛抽取3.5亿加仑的淡水(约132万吨),当然购水的价格是不变的。

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正式成立,大家都是一家人,新加坡终于不用为水源担心了,可以尽情畅饮。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的出局,原本简单的内部供水问题就变成了国际问题。水源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成为国际纠纷,甚至引发战争,目前最著名的就是以色列-阿拉伯战争,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就曾担心叙利亚、约旦等国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切断以色列的水源,为此不惜武力控制戈兰高地和约旦河。

滴水没有的新加坡,如何实现国民的“喝水自由”

新加坡独立后,基于国家安全考虑,为了确保马来西亚不会对自己断水,8月9日,新加坡同马来西亚签署了《新加坡独立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马来西亚要确保1961年和1962年两份供水协议的有效,切实遵守。既然决定让新加坡离开,马来西亚自然不会在意这么一点点河水,拍著胸脯答应了,让新加坡放心地走。

尽管如此,新加坡还是不放心,为此将两份供水协议和独立协议拿到了联合国登记备案,以防马来西亚耍赖不认账。

根据两份供水协议,马来西亚可以在条约签订的25年后提出价格调整,也就是在1986年和1987年分别对两份协议中的价格调整,不过25年后马来西亚并没有抬价,因为担心自己提高生水价格,新加坡也会提高出售给柔佛的净水价格,同时也担心新加坡减少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作为报复。

喝着马来西亚的水,新加坡经济飞速增长,1997年新加坡的GDP已经突破了1000亿美元,人口超过了500万,而同期的上海GDP也不过539亿美元。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人要喝水、工厂要喝水,新加坡的供水压力巨大。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对当前的水价也感到不满,要求提高生水采购价。而且经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割韭菜,马来西亚经济遭遇重创,急需资金恢复经济,环顾四周,只有新加坡有这个实力。

滴水没有的新加坡,如何实现国民的“喝水自由”

马哈蒂尔与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会谈后对外表示:“我们特别商谈了有关新加坡如何帮助马来西亚度过经济危机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集中谈论了马来西亚如何才能满足新加坡的淡水眼球。”可见马来西亚把供水和经济援助挂钩起来。

喝人的最短,2001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最终达成了一揽子合作协议,马来西亚保证2061年供水协议到期之后马来西亚继续向新加坡供水,但是在供水细节上出现了分歧。媒体报道,靠着生水和净水之间的差价,新加坡每年赚了马来西亚6亿美元,这让马来西亚人民愤愤不平,要求将生水价格提高到每千加仑0.6令吉,但是新加坡只同意提高到每千加仑0.45令吉,由于谈不拢供水价格就这样一直拖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马来西亚屡屡出现的供水矛盾,新加坡终于意识到,水龙头掌握在别人手里是多么痛的领悟。

事实上马来西亚也不是风调雨顺,偶尔出现旱灾,1962年,柔佛和新加坡数月不下雨,柔佛的水库也见了底,无法向新加坡供水,这让新加坡的水厂也无米下锅。

作为一个弹丸小国,老天爷不赏水喝,这是自己无法左右的事情。为了实现“喝水自由”,新加坡政府早就在尝试其他办法,实施自己的“水战略”。

解决喝水问题,无非两个办法,一是开源、二是节流。

所谓节流就只能节约用水,最初新加坡的“节水观念”主要在保持水源的清洁,对污染河流水源的行为施以重罚,从而加强对降水的利用。进入21世纪,新加坡的水源愈发紧张,新加坡政府号召全民节水,2003年新加坡开展了“10升挑战”活动,计划在10年内将居民的每日人均用水量减少10升,这个目标在仅用6年就实现了,2009年新加坡每日人均用水量从165升减少到155升,并且计划到2030年降低到140升,节水已经刻到每个新加坡人的生活之中。

不过节约的这点水显然是不够用的,那就只能想办法开源,寻找更多的水。

1974年,新加坡第一座实验性供水回收厂在裕廊设立,新加坡开始进行污水净化,不过限于当时的技术成本太过高昂,并没有大规模开展。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